“西倚九州春催花果,东临四海波涌连云”,《西游记》里描写的花果山脚下,坐落着享有“人间仙境”美誉的海港山城——连云港。过去几年,这座城市步履迟缓,而近两年,她却旧貌换新颜,用一个又一个崛起中的“神话”演绎着华丽的转身。
抱金碗,摇摆不定难发展
翻开中国地图,连云港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南连长三角经济圈,北接山东半岛城市群,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依大陆桥经济带;坐拥沿海和陇海两大经济带;200多公里的海岸线,160万亩的沿海滩涂,300平方公里的沿海低产盐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1984年连云港入围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城市陷在“抱金盆,难发展”的尴尬之中: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连云港港口优势一度下滑,2005年被“后来者”山东日照反超;2008年上半年,GDP位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倒数第二;在江苏13个省辖市中,连云港更是难摘“千年倒数老三”的帽子。
有人质疑,为何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连云港行进的脚步却如此迟缓?
“长期以来,连云港并没有始终坚持发展海洋经济。”连云港市一位老领导一针见血,“过去的20多年,对于是依托大港、向海洋发展,还是留守原地、发展内陆,连云港决策层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发展规划的摇摆不定直接导致了连云港的城市发展止步不前。”
五十多岁的张师傅是个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过去几年城市的点滴变迁,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提起前几年连云港的旧面貌,他的话语中尽是遗憾:“手里握着这么多资源,城市发展却长时间停滞不前,我们老百姓都觉得不应该!”
新机遇,雪中送炭助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在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契机后,这颗“港城明珠”把握住了“璀璨”的机会。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把江苏沿海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被定位为“开发龙头”,承担起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和辐射带动的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的重任。
“这次机遇胜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淮海工学院姚东瑞教授激动万分。
据了解,江苏最新出台的《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中,仅涉及连云港的就有推进项目72个、储备项目7个。此外,“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连云港发展开通了绿色通道。
“连云港错过了太多,这次我们一定要抓紧机遇,给全市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王建华朴素的表态中信心坚定。
果不其然,两年来连云港的发展不负众望,港口发展节节攀升。2010年,连云港港口吞吐量、港口集装箱运量分别达到1.35亿吨、387.1万标箱,其中港口集装箱运量上升至全球港口第23位和全国港口第9位。这组振奋人心的数字,“表明连云港港已经从过去的喂给港、支线港跃升为国家主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带动区域发展的组合港”。
不仅如此,在沿海开发的过程中,连云港还迎来了项目进驻的高峰:与央企签订了1500亿元的合作项目单;两年引进1000万美元或1亿元人民币以上项目350个,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428亿元,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87项、竣工212项。
新路子,锦上添花促发展
两年来,连云港捷报频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7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50亿元;财政收入两年增长一倍;一般预算收入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超过秦皇岛和湛江。在连云港人眼里,这些成绩源于他们面对机遇和挑战的明确定位:不只求做大,更是求创新。
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敞开大门,走出了“两手抓”的新路子。“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高新技术武装下的临港基础工业,两手都抓才有硬发展。”该区党工委书记唐国海告诉记者。两年来,开发区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四新”产业,实现了向都市化、高科技、生态型临港新兴产业园区的转型。据介绍,目前在建的160多个工业项目中,仅“四新”产业就占七成,成为该区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
“当前是连云港工业化快速攀升的特殊时期,我们要以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高起点、高追求、高标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开创工业经济爆发式增长的新局面。”在王建华心中,连云港的发展之路越走越顺。
在港城建设上,连云港独具匠心:“港口、产业、港城”联动开发,城市与农村整体推进,在空间上确立了“一心三极”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产业走廊发展框架。围绕港城建设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城市主轴花果山大道已建成使用,连临高速和242、226省道分别通车,至韩国首尔的航线开通,连盐铁路开工建设……
“近年来连云港的发展速度令人欣慰,但是在沿海开发中的龙头作用还不够突出。”面对现状,连云港市市长杨省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连云港必定会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增长极。”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