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郭明义》上演至今,已在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巡演62场,场场爆满,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以往一提主旋律作品,有些人总爱把它同演出市场对立起来,认为得奖以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是主旋律作品的宿命。话剧《郭明义》的走红,则是对这种看法的有力回击。
事实证明,主旋律作品完全可以拥有市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分别获得国家舞台剧精品工程奖,演出都超过400场次。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但直到如今,仍有一些创作者面对沸腾的现实生活麻木不仁,习惯到故纸堆里找素材,或是任意肢解、篡改经典,用奢华的形式包装虚假的内容,从而让真正的艺术脱离了人民大众。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面对戏剧市场不景气的挑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走出了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道路。成立60年来,共排演话剧300余台,有200多台是现实主义题材;4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剧精品工程,8台获“五个一工程奖”。辽艺的“法宝”就是:坚持现实主义,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本质化地表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真正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
郭明义是鞍钢一名普通的采场公路管理员,但他30多年如一日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精神伟大,境界高远。辽艺把艺术的镜头对准了这样一位感动中国的人物,用郭明义精神排《郭明义》话剧,因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让郭明义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
辽艺在成功塑造了光彩照人的郭明义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话剧人应有的形象。中国戏剧如何突围?我们可以从话剧《郭明义》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