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04日 星期日

    身边的感动·平凡英雄⑥

    “离不开那些农民兄弟和棉田”

    ——“棉花奶奶”李文英半个多世纪当“农民义工”

    《 光明日报 》( 2011年09月04日   03 版)

        一位在武汉长大、上个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的女科技工作者,按说退休后早该回家享福了,而78岁的李文英却一直扎根在农村,坚守在棉田长达半个多世纪,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棉花奶奶”。

        1957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李文英就一直在宜昌、枝江的农业战线工作。上世纪80年代,她埋首农场十年,成功选育出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种,通过了省级鉴定,命名为“鄂枝3号”。这一成果推广后,让湖北省8个县成千上万棉农受益,一亩棉田年增收30%以上。此后她被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评为高级农艺师。

        1990年4月从枝江市农技推广中心退休后,李文英选择了继续留在农村,无偿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20多年间,每个月只有1600多元退休工资的李文英自己补贴10万多元,先后为农民义务举办百余场技术讲座,联系农户400余户,指导棉农生产1200多亩,被当地群众尊称为“农民义工”。每年6月到9月,棉花生长的关键期,李文英都会早早出门,随身除了两瓶水、几个馒头、一双胶靴,还有记事本和捎带给乡亲的农药、微型肥料。熟悉她的洪治村农妇黄继玉说:“她真不简单,住的两居室很简陋,也很少添新衣、吃荤菜。下田都是自带馒头和水,我们请她吃饭、喝口水,一次也没请动过。”

        有人不理解李文英,问她这样既累了身子又贴钱,到底图什么?李文英总是说:“离开了农村,我就像鱼儿离了水,一肚子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农村离了我,天塌不下来,但我真的离不开那些农民兄弟和一望无垠的棉田。几十年来,无论有多少委屈,只要走到了农田里,什么杂念都没有了。”

        为了支持李文英,枝江市特设“李文英基金”,共筹集5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李文英等科技人员为农民推广科学技术,并在枝江市农业局内设立李文英工作室,组成一个农业科技团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7月26日,李文英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向她颁发聘书,聘请李文英担任华农建校以来的第5位校外辅导员。“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是母校的光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华农校长邓秀新在给李文英的信中这样赞道。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张 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