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海淀、朝阳、大兴三区关停24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消息持续引发了本报等媒体和公众关注。在新学期即将到来之际,本应背起书包兴高采烈走进校园的1.4万余名孩子的命运牵动着无数人的心。8月16日,北京市教委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各区县针对打工子弟学校拆迁所出台的安置措施,并承诺以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工作底线,确保“一个都不能少”。开学在即,孩子们能否重新找到安稳的书桌,成为眼下最值得我们关注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校方无奈:“关键是孩子”
“不是没想到会关,只是来得太突然。”初秋的北京,阳光依然毒辣,绿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王老师站在一片狼藉的校园里,望着自己为之奋斗了5年的学校,一脸惆怅。“学校没了,工作也没有了,还是回河北老家待一段时间再说吧。”说起自己未来的打算,王老师忍不住眼圈泛红。
绿园小学是一所在北京海淀区已开办16年的打工子弟学校,全校共有从学前班到六年级的816名学生,原计划在8月12日开学,但一个月前的紧急叫停让这所学校从此在京城消失。“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环境,今年刚刚装的新空调,买的新桌椅,现在全部都贱卖掉了,还有提前半年就订好的6万元教科书书款,算一算至少赔了几十万元。”绿园小学副校长刘明望苦笑着对记者说。当记者问及他的下一步打算时,刘明望尽量语气轻松地说:“我们是真心办教育的,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这800多名孩子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尤其是马上就要升一年级的200多名适龄学前班孩子,千万不要因为这件事让孩子们没学可上。再有就是我们的老师可不可以也分流到相应的学校去,他们都是很负责任的老师。”沉默了半晌,他又抬起头:“关键还是孩子。”
而此前已经被拆除的海淀区红星小学校长谢振清则表示,自己苦心经营打工子弟学校已经十多年了,现在一拆实在是损失惨重,学校的分流方案也已经出来了,而她也正在着手联系律师,准备索要赔偿。
教委承诺:将“一个都不能少”落实到底
拆了打工子弟学校,在哪里再为孩子们安放一张安稳的书桌?对此,北京市教委曾承诺:“不让任何一个就读的学生失学”,目前,这一承诺正在逐步落实。据悉,海淀、朝阳区教委已经着手进行分流学生安置,大兴区除了西红门镇的4所学校还在协商中外,其余7所学校已开始安置分流学生。
在本次叫停中,海淀区共有4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涉及分流3200余名学生。目前,4所学校分流方案已经确定:新希望小学、红星小学学生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北校区;绿园小学学生被分流到肖家河树村分校;苗苗小学学生被分流到中坞小学、陶行知小学和六郎庄小学。海淀区政府承诺专项投入900余万元,用于校舍修缮、改造,搭建临时教室,配备课桌椅,增加配备师资144名。
朝阳区教委则表示,将通过三项措施增加学位,以便安置分流学生。一是对周边公办校挖掘潜力,凡是有借读证明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公办校。初中学生即使没有借读证,也能进入公办校就读,小学没有借读证的学生可进入委托办学的民办校。二是增加委托办学学校数量,整合出6所公办校校所,进行委托办学,提供3400个学位。三是对已经开办的委托办学学校进行改扩建,增加1100个学位。教委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三项举措,已经预留出5300个学位,完全有能力容纳此次分流的学生。
而在此前的分流方案中需要办齐“五证”(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方可申请入校的规定早已默默转变为持“五证”可申请公校,没有“五证”的学生只要持被拆迁学校的在读证明即可就近按需入校,这一更具温情的转变也让最近几天为孩子入学问题惴惴不安的家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距绿园小学校址仅10米的胡同内,绿园小学学生登记处正在以年级为单位向学生家长发放分流结果单。骑着电动车的刘先生夫妇刚刚满头大汗地赶来咨询。“没有办法啊,我们一家都回安徽老家了,刚刚回北京,听到学校被关的消息就马上赶来了。”刘先生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告诉记者,“我们都来北京快20年了,孩子在绿园小学上四年级,幸亏赶上了报名,要不然没学上可要耽误孩子了。”刘先生说道。据记者了解,各区教委已经向所分流学校发放了家长信告知,而针对假期学生回老家或因其他原因不知道此消息的,也启动了绿色通道以备学生顺利入学,真正做到有意愿在北京读书的适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家长心声:纠结的期待
8月19日,距离新希望小学被拆迁已经将近一周的时间了,海淀区后八家村大多数父母的话题仍然是“学校”。后八家村,距离中关村大街不足3公里,却全然没有都市的气息,狭窄的道路旁边排满了垃圾收购站、小吃店,路上垃圾堆积,走两步就能看见年纪不大的小孩子在路边嬉戏玩耍。这里住满了来自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三五成群地租住在一个个长方形大杂院里,付着低廉的租金,做着贩菜、收废品、保洁的工作,辛苦养活一家人。13岁小女孩蔡京京的家就在离被拆迁的新希望小学不远处的大杂院里。
京京是新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现在已经拿到了去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分流结果单。面对着不远处已经是一堆瓦砾的学校,京京略显拘谨,不愿多讲话,只是说:“能上学就好。”大院里的家长们也扫去了前几日的焦虑,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作息。来自河南的桂芳云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有三个孩子都在新希望小学读书,前几天需要办“五证”的时候,全家人都急疯了,生怕证件凑不齐耽误了孩子上学。现在好了,分流单都拿到了,就等着去新学校报到了。虽然现在不用担心没学上的问题了,家长们却又有了新的忧虑。
“主要是学校离家太远了,分流单一发下来我们就骑着‘蹦蹦’去看了,得走大半个小时呢,又没有公交车,孩子接送都是问题,这里也要拆迁了,我们决定搬到新学校附近去。”桂芳云一边整理着手中的旧电缆,一边平静地说着搬家的决定,这已经是他们一家来北京13年里搬的第6次家了。“能让孩子去公家的学校读书蛮好的,教的质量我们也信得过,只要不要我们交赞助费就好,本来在新希望收费也要不少呢。总不能让孩子没有学上啊。”大院里的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家长都像桂大姐一样选择了随孩子搬迁,也有极少一部分人没能找到合适的房子而选择将孩子送回老家。还有不少家长表示,到新的学校之后,收费、路途、午餐、教材的使用等都是新的问题,他们甚至还担心以后的政策会不会再变,那时孩子会不会又经历被迫被选择的命运,这一切都只能等到孩子入学的时候才能一项项确定,至于现在,“走一步算一步”成为了家长们普遍的心态。
小京京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北京出生的,所以叫“京京”。大院里的孩子有的叫奥运,有的叫爱京,都是北京生北京长,对自己的老家则是完全陌生的。“我想在北京读书,北京是我的家。”小京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本报通讯员 邓 晖 本报记者 雷 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