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8月19日电(记者 刘茜)新学期将至,记者随教育部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团赴贵州采访。贵州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潘欣的情况介绍让记者感到,除了钱的捐助,家庭贫困生更需要心理关怀。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摆在面前的数据却让人欣慰:经过各方的努力,到2010年,贵州省各级各类受资助的学生达1452.98万人次,资助金额58.63亿元。鼓舞之余,潘欣的工作介绍让人看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中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家庭出现较大变故和经济情况比较困难的学生中间,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援助家庭贫困学生必须要重视方式方法。”
潘欣发现这个问题缘于一次学校的好意。2009年,贵州大学开展了新生寒衣补助活动,凡是达到申请助学贷款标准的学生都可以免费领取一件新的御寒外衣。御寒衣发放完毕,在校园里却很少有人穿着“爱心”衣,这引起了潘欣的注意。经了解,大部分领取“爱心”衣的学生把衣服送了人,或者寄回家中,他们不愿意在学校穿着带有“爱心”标志的外套。于是,从2010年开始,贵州大学把新生寒衣补助活动发放的外衣,改为了保暖内衣和被子……这一次,贫困生们实实在在地接受了学校的好意。
潘欣的发现给自己找了“麻烦”,除了帮学生做好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工作外,怎样消除家庭贫困生的自卑感也变成了他现阶段主要思考的问题。他与学校学生处的老师合作,在全校范围内针对如何消除“自卑感”做专题辅导;定期给学生发放心理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也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靠资助而生活。”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说,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资助人员更细致更具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