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让人上天入海,但其实人类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比如我们仍然不知道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动物。如果找到地球上所有动物,并把每种动物都鉴定一遍,得花多少钱?巴西科学家预测说:2630亿美元!
2630亿美元是怎么算出来的?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经鉴定了140万种动物,但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新物种有待被发现、命名和进行科学描述。那么,要把地球上的每种动物都鉴定一遍,得花多少钱?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生物学家安托尼奥·马奎斯(Antonio Marques)与弗纳多·卡佰欧(Fernando Carbayo)对数据进行了一番处理后,给出一个答案:2630亿美元。
马奎斯是海蜇专家,卡佰欧研究扁形虫,他们通过对巴西分类学家的调查得出了这个结论。他们对44名巴西分类学家(约占全巴西活跃的分类学家的9%)进行了调查,调查包括分类学家描述新种的速度、他们求学时的花费、终身薪酬、实验室设备和野外考察费用等等。
他们认为,这些数据可以合理地推断全世界的情况,因为巴西拥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已知动物物种,以及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非常活跃的生物分类学家。这两位科学家调查发现,平均每个分类学家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发现不到25个新物种,而每年花费9万7千美元。
当然,并非所有的物种都“生而平等”——一般来说,发现脊椎动物要比发现昆虫“贵”得多。马奎斯和卡佰欧发现,所有受调查的人都说,描述一个新的巴西脊椎动物,例如鸟,要花费约12万2千美元。这是描述一个新的非昆虫无脊椎动物和蠕虫的两倍花费——鉴定一个新的昆虫大约花费3万9千美元。马奎斯和卡佰欧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大约540万需要被发现的动物物种,得出了2630亿美元的总和。“当然,这笔钱无需马上全额支付。”马奎斯和卡佰欧说。
2630亿美元算不算多?
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鸟类学家乔伊·克莱克托夫(Joel Cracraft)说,即使是花2630亿美元,对于了解那些在农业、渔业、新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必不可缺的生物物种来说,也只是一个很小的代价。他说:“毫不夸张地说,世界经济的运行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人们并不真正明白,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同意,随着物种灭绝速率飙升和气候变化的迫近,为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或生物类群建立档案的工作迫在眉睫,特别是这些物种在农作物授粉、清洁空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马奎斯说:“根据一些估计,物种灭绝的速度比我们描述新物种的速度要快得多。要保存和保护生物类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
专家们说,除了钱以外,要全面了解动物王国的另一个巨大障碍是分类学家的全球性短缺。考虑到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不菲费用,未来扩大专业分类学家队伍的可能性并不大,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班蝥专家多尼德·皮尔森(Dauid Pearson)说:“将来不会有更多的分类学家。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个白日梦”。
马奎斯和卡佰欧估计,按照目前每年1万6千种新动物物种的编目速度,要鉴定完地球上所有动物,大概需要360年。因此科学家们建议,让更多的业余爱好者们加入这一领域。皮尔森就曾呼吁:如果你有一台望远镜或显微镜,那么至少有500万种物种在等待着你关注的目光!
虽然答案并不唯一,但科学家们都赞成应该投入更多
其实早在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蚂蚁生物学家爱德华·奥·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就曾预估过鉴定地球上所有动物的花费。他估计需要50亿美元,而且还是针对地球上每个物种,不只是动物。
为什么马奎斯和卡佰欧的估算比威尔森的高出这么多呢?威尔森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造成这种差距。其一,马奎斯和卡佰欧的估算是基于分类学家现在的做法,而诸如图像匹配软件、电子出版和摄影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正在迅速地降低物种鉴定的成本。此外,许多分类学家鉴定新物种的数目远远高于巴西科学家推测的结果。威尔森本人就已鉴定了大约450个新物种,远远高于25这一平均数。
另一方面,威尔森说他有一个预感,那就是地球上物种的最终数量远远超过这篇文章中保守地预测的680万种动物,尽管该数字与他估测的一千万种生物物种的结果大致相同。但威尔森完全赞同应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培养更多分类学家来研究地球上的生命。他说:“这是一个匮乏的领域”。
生物多样性消失威胁人类健康
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要在意一个物种是否灭绝?”前些时候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给出了答案:健康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至关重要——物种消失,传染病就会在人类和动物界中增多,将影响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生存概率。
这项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巴德学院的生态学家费利西娅·科兴(Felicia Keesing)说:“生物多样性丧失容易造成病原体在大范围的传染病系统间传播。”这些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处于这种风险中。
科学家发现,疾病和其他病原体的增多似乎是在所谓的“缓冲”物种消失时出现的。文章的共同作者理查德·奥斯福德(Richard Ostfeld)用莱姆病增多的案例说明了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黑腿扁虱是莱姆病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野生动物是这种虱子的主要寄主之一。有袋动物负鼠对携带病原体的黑腿扁虱的抵抗能力要强于白足小鼠,这相当于在人类和莱姆病病原体之间增添了一道屏障。然而由于森林片断化,美国负鼠种群数量减少,白足小鼠却迅速繁衍,造成了黑腿扁虱增多,“这使黑腿扁虱和莱姆病病原体的数量同时增多了”。
这并非孤立事件,科学家们还发现西尼罗河热在美国的流行与鸟类种群密度的下降相关。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研究了包括汉坦病毒和世界上其他九种其他病菌,发现每个案例都有共通之处——在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的时候,疾病传播就会变得更为普遍。科学家警告说:健康的地球就等于健康的人类——我们现在的确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