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的装置《融》在今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赢得了众多称誉。《融》是一件影像装置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下半部分是潘公凯的一幅墨荷的喷绘,上半部分是潘公凯的论文《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英文版的投影。上半部分的文字像雪一样融化,落入下面的墨荷之中。这里的实与虚、显与隐、在场与缺席的关系,显得复杂而耐人寻味。潘公凯想表达的是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共存样态。西方文化尚动,中国文化主静,这是不少比较文化学者的共识。《融》这件作品,最终是想表明这两种文化其实可以和谐共处。
在一般人眼里,潘公凯是一位以水墨荷花闻名的国画家,是当代水墨写意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笔墨上,潘公凯有很深的修养,体现了醇正的文人画趣味。加上其父潘天寿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以坚守传统而负有盛名的国画大师,潘公凯也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位固守传统的艺术家。当人们看到中国馆中展出他创作的非常前卫的当代装置作品时,竟不敢相信它是同一个潘公凯的作品!不过,熟悉他的人知道,对于创作这些截然不同于以往的作品,潘公凯早就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自从中国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以来,关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全盘西化”、“中西融合”与“坚守传统”三种观点。潘公凯在这三种观点之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他称之为“两端深入”。“两端深入”采取的策略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兼容并蓄的多元共存。“两端深入”不仅能够让中国艺术保持纯粹的中国性,而且能让西方艺术保持纯粹的西方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了两端的对照,中西两种艺术的特征变得更加明显,中西艺术这两端在不断竞争中势必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正是在“两端深入”的构想指导下,潘公凯在传统水墨和当代装置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就中西艺术来说,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多元应该是建立在对“他者”欣赏式尊重的模式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他者”征服式统摄的模式上。这种理论主张每种文化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充分展现有限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欣赏不同的文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