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07日 星期日

    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切身体验新农村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07日   03 版)
    本报记者焦健跟着房东学做农家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罗武摄

        ■日记

     村庄里的高科技生活  

     8月6日,星期六,南河沟乡左溪村,阴转晴

        我们都知道,缺水是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面对的困难。缺水的延安人民如何生活?到了我所居住的延长县南河乡左溪村,我发现,智慧的延安人民找到了应对干旱的办法。

        在我居住的艾大叔家,有一个长15米、宽10米的深坑,艾大叔说,这个坑足有3米深,名叫“涝池”。当年涝池用于收集雨水,村民饮水、牲畜饮水、洗衣就指望它了。但即使这么大的涝池,水也有用完的时候。那时,村民只能赶着驴到山沟里驮水,往返一两公里,要用一两个小时,遇到下雨天,就更糟了。后来,村里打了地下水井,居民饮水得以解决,但仅仅解决人饮水是不够的,村民还要洗衣、洗脸。

        从10年前开始的“甘露工程”,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在艾大叔和其他乡亲们家中都看到了这样的积雨蓄水设备。

        在院子一角,有四周高中间低的小洼地,上面有一根白色的粗管子通向地下,每当下雨,雨水就会根据地势,流向院子内的小洼地,通过管子流到地下的水窖积累起来。各家的水窖都是深约6至8米、直径约2.5米的圆柱形,蓄满的雨水可以供一家人使用1年。而从水窖中会有通向地面的压水设备,村民在自家院子中就可以取水。这些雨水,村民会定期消毒,保持卫生,日常洗衣、洗脸都够用了。

        村里还有多个农家有沼气池,沼气池和猪圈相连,猪粪在沼气池里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可用于照明、生火做饭,沼渣可以进行土壤施肥,沼液可以喷洒在果树的叶面上,替代农药防虫防病。据延安市延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常胜军介绍,县乡提倡发展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目前延长县的能源建设在全国较为领先。

        太阳能设备每家都有,阳光充足的时候,把一壶生水放在支架上,20分钟就能烧开。

        两年多以前,延长县广播电视局给各村农户都发放了“村村通”卫星接收器,电视上能接收50多个频道,画面清楚,大山里的农户们能看到全国各地的电视节目了。

        “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往常烧水,要到山上去砍柴,有了太阳能设备就不用砍柴了;原先看电视,架天线也只能看几个频道,效果还不好,现在能看几十个频道了,效果很好。”享受着新农村的便利生活,艾大叔感到现在的日子无比幸福。

        (新京报记者 安颖) 

     

        为了款待我们这些客人,房东白伟大叔不顾我们的反对,宰了两只自家的老母鸡。其实两只鸡正是下蛋的时候,吃了十分可惜,但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陕北老乡的热情和朴实。记得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时,讲解员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告诫文艺界: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要拿出更好的节目来为群众演出。这句话放在今天,依旧很有意义。(本报记者 焦健) 

        进村第三天,我们吃到了房东大娘亲手做的饸饹面。在陕北,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面长,谁家就能娶到好媳妇。随着时代的变迁,吃面条变成了待客之道,主人压出爽口香滑的饸饹,用面条缠住客人,留住客人。下午,我们又来到村中心的大树下听老人讲村里的故事:下盘石村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梆子舞的发源地。可让老人担心的是,如今的梆子舞越跳越简单,怕是要失传。

        (光明网记者 张璋) 

        今天我干了件特别奢侈的事情——洗头发。这个坐落在黄河边的村子很缺水,村民用水非常节省。我也入乡随俗,奔波一天满身尘土也只是在晚上用一点点水擦身体。我们几个女记者每天最发愁的就是没法习惯又脏又油的头发,在忍了好几天后,我终于鼓足勇气用脸盆打水简单洗了洗头发。看到我很内疚,冯大叔特地掀开院里的水窖盖,让我看里面蓄得满满的水,我这才稍微安心了一点。

        (本报记者 李锦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