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杭州越剧院排练场上,演员正在挥汗排练。
“最近每天晚上进杭州社区为居民演出。”院长侯军说,“天热,但群众有需求,我们的演出就不能停。我们的宗旨就是为大众演戏。”
坚持为大众演戏,秉承“出戏,出新戏,出老百姓喜欢的好戏”这一宗旨,杭州越剧院近年来好戏连台,佳作迭出,出人出戏出精品,该院已成为戏剧界的一面旗帜,这一“杭越现象”已越来越引起中国戏剧界的关注。
闯市场:为大众演戏
戏曲不景气,地方戏曲更是走下坡路,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杭越却一直火爆。谈及“杭越现象”,侯军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立足百姓,引领观众,争创精品,勇闯市场。
杭越走过的“为大众演戏”之路并不平坦。上世纪90年代初,杭越深陷困境难以自拔。为挽救该院,当时担任杭州曲艺团主管营销副书记的侯军被调到该院任书记兼副团长。
侯军曾是武汉空政文工团女高音歌手,转业到杭州市文化局,她到杭州曲艺团主管市场营销后,和曲艺团班子一起把一台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曲艺歌舞剧《爆炸》推向全国,连演2000多场,赢得了广泛赞誉。
但当时的杭越演出少,收入低,演员士气低迷,每年过年都要向文化局要钱才能发奖金。
侯军上任后困难重重。她决定闯市场,为大众演戏。她请来20多位广东各大剧院的经理“看样订货”,这“样品”是越剧《胭脂河》和《圣塘桥》。
然而当《圣塘桥》票全部售出,演出前一天,女主演却因故不辞而别,全团人都在看新领导如何处理此事。
侯军立即决定换戏,改上《胭脂河》。她命舞美等剧务连夜改装《胭脂河》布景,并告诫全团不许透露消息。
次日晚上,剧场内座无虚席,大幕拉开,观众发现剧目换了,顿时起哄。但戏一开演,越剧迷们马上被演出吸引。演出有惊无险,演出商也纷纷签下了演出合同。
然而,赴广东演出通知发出,请假条却纷纷飞来。演员们对商演没有信心,担心没人看越剧。
担心并非没有根据。杭越此前就曾到福建演出,结果演出亏损,回来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杭州市文化局不得不派人带钱去福建把他们领回来。赴广东会否重蹈覆辙?
团里召开紧急会议,侯军决定刹一刹不正的团风。临阵逃脱的女主演受到处分。接着,侯军要求全团对广东的演出进行表决。
广东之行使杭越打了一个翻身仗,20多天演出,盈利20多万元。对这位作风凌厉的新领导,演员们开始刮目相看。此后杭州市越剧院团合一,侯军出任院长兼书记。
侯军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人,每次闯市场,她都亲自带人打前站,一家家企业一个个单位推销。1997年,杭越参加全国越剧小百花万里行,南京、武汉、重庆、遵义、昆明,行程2万多里,横跨6省13市,因过度劳累,侯军患血崩在途中做了手术,她躺在担架上指挥演出。至此,演员们对她由认可上升到崇敬。
闯市场、为大众演戏救活了杭越。从此,该院南来北往闯出了一片新天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剧院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先后赴韩国、挪威、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杭越终于走出困境。
定坐标:演大众喜欢的好戏
“要说‘杭越现象’,其实就是出人出戏出精品。”杭越副院长、导演展敏说,“我们的戏‘上得了庙堂,下得了田头’,上可以进顶尖的大剧院,下能深入田间为农民演出,专家称赞,百姓喜欢,既能得国家级大奖,又能受农民欢迎。”
浙江是越剧大省,上有名声远扬的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下则县县有越剧团,还有数百个民间越剧团,“大树底下不长草”,杭州越剧院生存在夹缝中,既无小百花那样的知名度,又不具民间越剧团那样的活力,如何定位?
“生于民间,死于庙堂”,越剧只有深入民间,扎根民众才能生存发展!杭越提出的目标是:出戏,出新戏,出平民喜欢的好戏;定位是:“小、土、精”的平民化戏路,即小投入,演风土人情,作品立求精益求精。
正是这种平民视角、精品追求的定位成为杭越成功的一大原因。
新编民间传奇剧《莲花湖》打响了该院平民化越剧的第一炮。该剧一上演就赢得观众叫好声一片。
“草根”喜欢,“庙堂”能否接受?
1995年,杭越携《莲花湖》晋京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央党校演出十几场,大获成功。中国戏剧家协会为《莲花湖》专门召开了座谈会,一致的评价是:杭越是一个新崛起、充满青春朝气的剧团!
接着,该院用6万元排出的《梨花情》,完美阐释了“小、土、精”的定位。该剧一炮走红,演遍全国,三上北京,二赴香港,成为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唯一的越剧入围剧目,并一举摘得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导演、表演等11项大奖。该剧至今已演出430多场,还被作为“二十台建国以来的优秀剧目”推荐给全国。
《流花溪》是该院走向高峰的一台高质量平民化的大型传奇剧,该剧吸收了电视连续剧的形式,在国内第一次在越剧中采用上下连台的形式。该剧赴京在长安大戏院公演时连演5场,场场爆满,票房收入超过了20万元,专家们好评如潮,该剧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
杭越以强烈的精品意识对待每一台剧,戏不抓人誓不休,情不感人誓不休,理不服人誓不休,秉承着“为平民演戏,演受百姓欢迎的好戏”的宗旨,杭越推出了一台台好戏。
2007年,该院的新编轻喜剧《一缕麻》获第二届中国越剧节“剧目金奖”;2008年越歌剧《简爱》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演周妤俊获“白玉兰奖”;都市现代剧《女人街》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大道行吟》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今年5月,杭越倾力打造杭州版的经典越剧《红楼梦》在杭州引起轰动。越剧发源地浙江,省属或市属专业院团从未排演过《红楼梦》,杭越填补了这一空白。
《红楼梦》的成功得益于该院强大的演员阵容。该院新引进的“徐派小生第一人”郑国凤饰演贾宝玉,梅花奖得主陈晓红、谢群英饰演林黛玉和王熙凤。这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演员队伍是该院多年精心培育的结果。
昆曲和话剧是越剧的“奶娘”,为了寻找更多“奶娘”,该院不断请京剧、川剧等名家为青年演员辅导。过去越剧演员完全凭嗓音喊,现在则长年请声乐老师辅导演员发声。杭越还为演员量身定做编剧本,如《一缕麻》是为徐铭编的,《流花溪》是为谢群英编的,两人都因此获梅花奖;《班昭》是为陈晓红排的;《心比天高》是为周妤俊排的。演员靠好戏提高知名度,戏靠好演员出名。
6月10日,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成都揭晓,杭越徐铭榜上有名,至此,杭越已有4朵梅花,获梅花奖数量在浙江越剧院团中已跃居第一。
新目标:创为大众演戏的一流院团
今年4月,杭越应邀到温州农村演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杭越现象》课题组两位研究人员做跟踪调查。演出为下午、晚上各一场,观众踊跃观看,最多时有上万农民同看一场戏,这使两位研究人员感到震撼和振奋。
“去年忙疯了,修改了《女人街》,新排了《暗恋桃花源》、《谍海情深》、《海上夫人》、《班昭》等6台新戏,全年演出329场,中间还抽空把《流花溪》拍成电影。”侯军说。
争创全国一流院团,这是杭越提出的口号。侯军认为,创全国一流剧团就需要不断创新。
纵观杭越十多年的历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2000年,杭越的一个决定在院内外引起强烈震撼:该院要创排音乐剧《寒号鸟》。
越剧院能否排音乐剧?许多人反对。
“能不能上音乐剧应由市场说了算!”侯军说。
市场调查发现,我国拥有3.7亿儿童,专业儿童剧团才22个,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排音乐剧的另一个原因是,该院正好招收了一批刚从艺校毕业的年轻演员,这些年轻演员缺乏舞台实践,排音乐剧正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
2000年5月,童话音乐剧《寒号鸟》在杭州首演成功;6月赴长沙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等9项大奖,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剧还代表中国儿童剧参加第14届世界青少年戏剧节赴韩国展演。
创新使杭越充满生机。该院创排的以易卜生名著《海达》改编的《心比天高》四年里,两次赴挪威、法国、德国、印度、罗马尼亚,六次荣登国际舞台,参加国际赛事,为国家为杭州市获得诸多荣誉。越歌剧《简爱》融越剧、歌剧、舞剧于一体,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越剧风格,给越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风;大型原创剧《女人街》则将时尚、现代的元素带进越剧;《孔子》是女子越剧中“很男人”的好戏,一个严肃的题材被演绎得韵味十足。
在地方戏剧萎缩的大背景下,有人哀叹,越剧要进博物馆了。而杭越一边复排经典传统保留剧目如《红楼梦》、《碧玉簪》、《玉蜻蜓》、《何文秀》、《盘夫索夫》、《孟丽君》等,一边创作新编精品剧目,如《梨花情》、《流花溪》、《少年天子》、《心比天高》、《一缕麻》、《大道行吟》等,并常年坚持同时走农村市场和大城市,真正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不误。近年来,该院平均每年送戏下乡和赴各大城市巡演三百多场,年收入数百万元。特别是该院推出的数十台原创新戏,推一台红一台,演一场爆一场,如此密集地推出这么多新戏、好戏并且台台走红,场场成功,观众叫好,专家称赞,这在全国极为罕见。毫无疑问,今日杭越已当之无愧成为全国一流院团。
“都说大树之下不长草,杭越是在大树底下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说。
观众对杭越的评价是:“人新、戏新、演艺新,曲美、舞美、景亦美!”专家则认为,杭越从搬演传统戏到创演新剧目,从本土题材的开发到国外优秀作品的改编,从越剧艺术本身的探索到音乐剧等艺术形式的延伸和兼容,在艺术道路上求新思变,创作一个戏成功一个戏,成功一个戏,推出一批好演员,这一“杭越现象”值得所有戏剧院团学习借鉴。 (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