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教授卢新华:
这次画展很难得。从一楼到三楼,几百幅作品让我大饱眼福,从大师真迹到孩童习字,不同的作品给我同样的感动,我为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而欣慰,也深感文化繁荣的可喜可贵。这么多艺术珍品令我目不暇接,但一想到现场展出的作品不过是此次书画展投稿量的一小部分,就不免为无缘参展的作品感到遗憾,因为我相信,经过精心构思的书画作品都是值得欣赏的。而且展出时间也太短。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为优秀的作品建立专门的博物馆或者艺术中心,让专业人士和其他社会人士都可以来欣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也好,内行也好,只要喜爱艺术,都是这些作品最好的观众。
人民美术出版社高级编辑雒三桂:
展出的精品很多,许多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会想这些作品在展出之后安放何处,怎么让更多人看到?我从出版的角度考虑,觉得应该用各种形式来出版这些作品,比如制作大本精美画册(这一点光明日报社已经做了)、成套的明信片、分类别图书以及教材等等,当然,也可以用专门的网络页面来集中展示所有的作品。我相信,以光明日报的号召力,一定会收集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需要精心对待。
泰山文化协会高级工程师赵光星:
我专程从山东坐火车来到北京观看这次书画大展,对于我来说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欣赏、学习众多现当代名家的精品书画。会场的布置合理大气,但最有气势的是作品本身。我已经与花卉、盆景、奇石打了几十年交道,活到老学到老,从这些形式多样、构思精巧的画作中我又吸取了不少灵感。感谢光明日报的努力与付出。(本报记者田呢 通讯员蒋新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