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我们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命题,我们必须牢记。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认为在将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反对以“刻板的正统”对待自己的理论,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不断修正自己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实践,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所创立、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关于批判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创立者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脱离了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这同样是打引号的马克思主义,即一种教条主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植根于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停止于《共产党宣言》;如果列宁、毛泽东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会终止于19世纪;如果邓小平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很可能成为20世纪的历史遗产了。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它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理论源泉和发展依据都在实践之中,并不断根据实践检验自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以远见卓识向人们宣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理论。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当代,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就国内而言,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迁被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是新的实践引发的新的实际问题,正是着眼于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以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科学解答了新的实际问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