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不到一年,有200多人提交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发起组织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为省会城市中心区域创造一小时的美丽黑暗;徒步90公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走”到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第一支大学生队伍……这是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大一学生展示给社会的一份亮丽成绩单。什么样的教育机制,赋予了这群年轻大学生如此强大的激情与动力?日前,记者走进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入学教育前移:让准大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哇,你成功了!你真了不起!”这句话是理工学院给水排水专业大一学生严琳给大学毕业时的自己一封信的结尾。去年8月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她写了一封信给四年后的自己,信中对自己大学时的思想、学业、生活、志趣都列了一个详细的规划。给记者看信中的这句话时,严琳庄重地说:“入学快一年了,我一直在努力!”
严琳写这封信的动机来源于理工学院录取通知书中《致新生的一封信》,信中给每位新生留了三项作业:如何感恩父母与老师、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完成这三项‘作业’不容易!”严琳说,“高考结束后觉得自己该放松了。这些‘作业’对自己的触动很大,有压力,更有挑战自己、挑战生活、挑战未来的激情。”
“这些‘作业’的完成,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转型大有裨益。”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葛振东说,近年来,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期限越来越长,给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了隐忧。从2009年起,学院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移,冀图引导新生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主动提升自我素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新生面貌大为改观,报到时“家长忙得团团转、学生闲得悠悠看”的现象少了,家人相送的规模明显小于往年,独立报到的学生承认,“如何独立生活”的考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选择。此外,大部分新生入学之初就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雏形规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
“2011年1月—2月,查阅资料;3月—5月,做知识储备;6月,初步设计产品外观;7月—9月,完善产品的设计和性能;10月—11月,实际测试产品的性能;12月,形成最终产品,申报专利。”这是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冀垒为自己研制一种新型多功能手机充电器所做的时间安排。“做什么事都要订好规划,充分利用时间,这对我已经成了习惯。”
其实冀垒初入大学时还没有有效利用时间的习惯,甚至在网上跟一位外校同学诉苦:“以前觉得到大学就轻松自由了,可我现在感觉比高中还累!”当得知这位同学可以“睡懒觉”时,他叹道:“我进错了校门。”
冀垒的感觉来源于学院的一系列规定。按照学院要求,所有大一学生必须参加早读、晚自习。学习期间宿舍楼一律封闭,学院大门也必须凭假条才能出入。学院每天安排专人检查宿舍,凡无故滞留者一律进行诫勉谈话。学院还要求学生合理安排当天要做的除课业以外的至少六件事,每晚做出总结,反思得失。辅导员利用每周日的晚讲评时间,发动同学交流体会,号召同学相互督促。
“刚开始我们都反对,认为学院是‘监狱’,教师是‘军阀’,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前不久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的理工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一学生索鹏飞说到自己的最初感受时,有些羞赧,“后来觉得每天都有所收获,读英文原版书时陌生的单词越来越少,才逐渐理解了学院的规定,并形成了一种习惯。”
个人成长导师:为学生成长发展引路导航
“从高中那种受老师和家长严格管束的状态一下子跨越到凡事自理自主的大学阶段,在很多方面总是不适应,对专业发展情况和个人发展方向都很迷茫。”谈到即将结束的大一生活,药学类专业学生杨琼感慨万千,“幸亏学校给我们配备了个人成长导师,使我们很早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规划。”
个人成长导师是理工学院专门面向大一新生推出的一项举措。党委书记张立忠介绍,现在的大一新生个性意识强,适应能力弱,专业认知浅,需要细致和个别的指导,带200人左右的辅导员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而一个成长导师管5-10名学生,就可以按照学生的个人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每月与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交流,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习向导、心理疏导、生活帮导、行为督导和职业指导,是学院对个人成长导师的要求。除面对面接触外,学院还要求导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话、邮箱和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据了解,导师对学生求助疑问的回复率达到了100%。
在个人成长导师的引导下,走过大一的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调查表明,2010级学生大学生活和学习适应期比往届学生明显缩短,80%以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0%确定了进一步考研深造的目标,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了较为确定的个人生涯规划。
大学生涯答辩:打造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参加了徒步90公里到西柏坡革命圣地活动,申报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大一即将结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王轶楠在忙着写自己的大学生涯答辩论文。“大学生涯答辩这样的机会非常好,能够让我们全面总结自己,深刻反思自己,更好地利用大学生活。”
“大学生涯答辩”是理工学院从2010年起推出的一项活动。学院要求,学生要将自己在大学阶段接受政治思想、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教育的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成长状况论文,向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陈述,同时接受提问,由答辩委员会对其表现做出评价。
“总结过去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走好以后的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曹鸿飞介绍,新生入学后,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院要求学生成立大学生涯设计小组,每个月末小组成员互报计划进展、交流心得体会,不断校正设计目标和行动计划。学年末的答辩活动,则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大学生涯报告提出意见,引导学生确立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每天让自己前进一小步”,这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大一学生黄瑾大学生涯答辩论文的题目。在论文的结尾,小黄自信地写道:“有人把‘垮掉的一代’加在了我们90后身上,但我相信,我们90后不会垮,我们要不断规划自己,每天让自己前进一小步,尽早丰满羽翼,在蓝天上高高飞翔!”(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