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川长篇小说《官痛》描写了清朝末期的社会动荡。作者在宏大的历史场景中安排了细致入微的日常生活,并塑造了生动复杂的人物群像,思考了关于生存与救亡的主题,以及何为官,官应该有的操守与气节这些问题。
清朝末年,大票号商的儿子沮乃翘中了进士,在京城当上了内阁中书。内阁经常能接触到朝廷的各种掌故,因而沮乃翘便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人。从刚一上任就遇到的中日甲午海战,到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他惊见周围的师长、朋友被赶杀。一个动荡时代的人物众生相集中上演,这其中不仅有虚构的小人物,也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慈禧、光绪、李鸿章、袁世凯、翁同龢等。作者写了他们在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形象。
小说举重若轻地描绘了浩大的历史图景,并塑造出性格迥异的各阶层人物。那么作者如何将如此多的历史事件、如此复杂的矛盾斗争集中展现出来?他如何介入纷繁的社会百态,并于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间从容调度?
小说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救亡。甲午战争之后,日德英法等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在这兴亡难测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如何走出困顿?小说抓住几组主要矛盾:慈禧与光绪、维新与守旧、官与民,并写了官的救国、商的救国、民的救国,不同的救国方式体现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与理念,其中维新派的变法更是这场救亡运动的高潮,作者也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官痛》思考了“何为官”的命题。尤其在国家危难之际,官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同样是官,有人以社稷为重,有人以个人利益为重。小说写变法失败后,“后党”(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实行的一些政策其实和光绪、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有相似之处,并暗示问题的关键不是变法与否,而是谁变法,变法后权力在谁的手中,而权力往往关系着生与死的问题。慈禧认为必须大权在握,才能保证让自己寿终正寝,否则“帝党”(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将会给她带来灾难。看似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其实变成了个人的生与死、得与失的问题。作者借助主人公沮乃翘反思历史兴亡,并指出真正的官应该是为国、为公、为民,这也是小说《官痛》对于这个时代的启示意义。
清朝末期,山西票号遍布京城,山西人、山西文化风俗在作品中都有体现。小说记叙山西的钱庄和票号从甲午战争开始便借钱给朝廷,他们购买国家发行的“自强股票”、“昭信股票”,只求国家真的“自强”和“昭信”。沮乃翘资助维新派代表人物,尽管也深知这些人与自己来往只是把自己当成“票号少东而已”,却不计较个人得失。
除此之外,小说还写了民的救国。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作者借二舅的追述,记叙了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民间各种团体尝试救国的努力。后来的义和团更是大张旗鼓地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义和团运动中的偏激和狭隘之处,也交代了它必然被利用、被镇压的命运。
国难当头时,官有官的励精图治,商有商的大义气节,民有民的视死如归,但是最终官、商、民都未救得了国——山西商人没有挽救大清帝国的颓势,清朝文武百官也无力回天,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小说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慈禧逃亡一年后回到京城,但这已是被列强践踏蹂躏后的帝都。面对此情此景,沮乃翘决定去日本走一趟,看看到底何谓“维新”,维新后的日本是怎样一番情景。小说的叙事就此打住,谁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作者交待出国家的希望所在,那就是近代史上这些开始睁着眼睛看世界的人,他们将要成为日后中国的新生力量。
在一片山河破碎的迷惘情绪中,沮乃翘的母亲和妻子是小说中温暖的亮色,她们的世界只有一个沮乃翘。她们有着安稳、宽厚、善良的胸怀,虽然深居家中,却也有不寻常的见识。小说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安放了美好琐碎的小家庭,在刚强的男性群像背后塑造了阴柔细致的女性形象。正是通过对母亲和妻子的刻画,让整个作品在大开大合的历史时空中,有了生动可亲的细致纹理。
在叙述方式上,小说是以对话,也即人物的语言推进的。在一幕幕类似舞台剧的对话中,作者带领读者细细品评每一个历史人物,道出他的来龙去脉以及人格操守。沮乃翘是小说的一个支点,他奔走在内阁、草桥、菜市口……在皇帝、王公大臣、平民百姓间周旋,他的行踪恰是作者凝视历史的视角,他足迹所到之处,亦是作者思考的延伸。聚集在他周围的人物、场景形成了类似老舍笔下“茶馆”的功能,这是一个信息的中转站,呈现出最新的社会动态、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光绪的紫禁城、慈禧的颐和园,满朝文武的热议,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小人物如八旗子弟恩桂、沮乃翘的二舅、票号的掌柜等人,其实都是信息的携带者,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演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个浩大的社会图景慢慢展开。(作者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