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创立的一种新哲学,亦称为“机体哲学”,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等著作中。
过程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新哲学
首先,过程哲学扬弃传统西方哲学中各种旧唯物主义实体学说,主张以关系—过程观点看世界。不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是以世界是由某种物质实体构成的这一根本观点为前提。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则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基础,明确否定旧唯物主义实体观,以全部现实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为出发点,坚持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
其次,过程哲学批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观,坚持精神也是宇宙中的现实存在,并且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过程哲学,宇宙中的所有现实存在包括无机物,既有其物理极也有其精神极。正因如此,宇宙才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了“宇宙最美的精神花朵”——人类精神。否则,人类精神的出现就只能归之于奇迹。此外,怀特海也明确地否定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关于“人是机器”的观点,认为这种所谓“科学唯物主义”根本不能真正地说明精神的运动过程,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类的经验、灵魂等何以产生,而“说明什么是完全现实的和人类经验如何出现,是怀特海哲学的中心任务。”
再次,过程哲学还批判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哲学,坚持物质与精神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内在关联的,统一于现实的存在过程之中。怀特海认为,现代哲学对物理和精神一直加以严格区分,笛卡尔教导我们要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不同的形而上学思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独立的实体,并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内在关联,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正是近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根本缺陷。
第四,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片面性,强调经验与实在世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怀特海认为,分析哲学强调对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进行分析,强调所谓“语言学转向”等,但却从根本上忘掉了语言、经验、逻辑、精神等与客观实在的真实关系。它只探求语言的本质,而忽略了语言与人类经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因而走向了忽视生活、脱离经验、远离客观世界的极端。哲学归根到底要对世界有所理解和解释,对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提供方法论和价值观指导。否则,纯粹的语言分析只会把有机的客观世界解析为马赛克似的碎片,看不到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怀特海明确指出,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根本不能完全归之于语言问题。换言之,世界不可能只是一个把握世界的语言问题。
最后,过程哲学还批判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怀特海指出,现象学最主要的片面性在于只关注现象,否定真正的现实存在的本质,因而它至多能达到对现象领域的深刻洞见,不能对现象所体现的事物本质有所揭示。仅仅承认现象,把现象与实在的关系悬置起来,进而把实在本身抛弃,这是现象学哲学存在的根本问题和缺陷所在。
过程哲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思辨哲学
与大多数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相反,怀特海明确地和自觉地要建立一种奠定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体系,这在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中是非常独特的。
首先,过程哲学是一种自觉的思辨形而上学哲学。怀特海不仅明确承认和高扬其过程哲学的思辨性,而且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现代科学和科学史为例,说明思辨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必要性及其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在《过程与实在》中,他明确指出其过程哲学的宗旨就是要构建一种逻辑上自洽的思辨哲学体系,并认为这是一种产生重要知识的方法。他认为在所有思想以及自然科学中都有某种思辨成份。任何竭尽全力想摆脱思辨的思想家,最后都不可能成功。科学的思辨最终会被实验所证实,因而人们对科学的思辨没有任何怀疑。而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社会科学与哲学知识之证明的复杂性,人们对哲学思辨通常抱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怀特海认为,我们应当承认思辨本身有缺陷,并要小心谨慎地抑制这种形而上学思辨,但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形而上学思辨的价值和作用。当代分析的哲学运动取代了哲学综合和思辨有其合理性,但分析哲学主要致力于澄清分析,却没有提出观念的综合,没有对科学揭示的有关世界的观念进行哲学的综合,进而形成科学的哲学世界观。而在欧洲大陆,那些反对黑格尔的著作家们通常转向了现象学,把现象学作为对经验的仔细描述和分析的形式,但他们也没有对经验与事物的关系作任何思辨,没有对经验与实在的关系进行正确的思考,结果其哲学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即不能正确地解释思维与现实存在的辩证关系。因此,怀特海主张,在任何情况下,过程哲学的兴趣都在于综合性的探究。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约翰·科布指出,怀特海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确定为思辨的,是要着重地声称这种哲学不是由确定无疑的结论或具有确定性的学说构成的,而是由人们目前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和最充分地加以检验的假定所构成的。
其次,过程哲学是一种建立在数学、逻辑学和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怀特海运用大量逻辑范畴、数学原理和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原理来论证和支持自己创立的思辨哲学体系,创造了一系列新范畴,并通过内在的逻辑关联把它们构成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阐述的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现实存在”、“摄入”、“连结”、和“本体论原理”。其四组范畴分别是“终极性范畴”、“结合和分离”、“创造性、新颖性原理和创造性演进”以及“共在与合生”。他还详细阐述了八种存在性范畴、二十七种说明性范畴、九种范畴性义务,并阐述了几个派生概念,如“关联性”、“秩序性”、“客观不朽”、“概念摄入”、“直觉”、“意图”和“幻想与想象”等。在此基础上,怀特海讨论了这些概念和范畴的应用,并特别地说明“真正的发现方法犹如飞机的飞行。它从特殊的观察基地起飞;继而飞翔在想象性概括的稀薄空气之中;最后,重新降落在由理性的解释使之更为敏锐的新观察之上。”
过程哲学是一种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东方哲学相通的有机哲学
首先,过程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坚持以过程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曾明确指出“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与过程哲学的基本观点不谋而合。实际上,马克思和怀特海的哲学都是对当代科学的哲学反思,都坚持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之上的过程和有机思想。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论”与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尽管怀特海侧重探讨的是有机宇宙论,马克思侧重研究的是社会有机体论,但两者都强调现实存在的关系性、有机性和动态性,强调现实事物的相互作用是发展的终极动因,这便从根本上排斥了“外力”或“第一推动力”的机械论动力观,强调了现实事物的“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生成”。
其次,过程哲学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怀特海曾明确讲道,他的过程哲学更接近于东方哲学的有机联系和变化思想,而不是西方原子论的机械世界观。譬如,过程哲学坚持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生成,因而过程才是真正实在的。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生生不息”的变易思想息息相通。过程哲学坚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关系中的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是一座“孤岛”,而且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能力等思想,与东方哲学坚持万物皆有灵性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坚持创造性演进是宇宙进化之本质的思想,与道家哲学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创生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所批判的“误置具体之谬误”,与我国传统哲学中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相契合。过程哲学强调现实存在都是能动的主体或超主体,没有纯被动的消极客体,因而现实事物间只有主体间关系等思想,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主客不分的思想相一致。
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主流哲学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因而过程哲学自创立以来一直遭到西方主流哲学界的竭力排斥。然而,随着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诸如环境污染、核战争危险、片面重视GDP增长、健康与食品安全等现代性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们开始关注强调关系、有机和过程思想的过程哲学,并随着当代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科布和大卫·格里芬等人的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动,过程哲学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家的关注,其影响已经扩展到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并对后现代农业、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由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运动在欧美哲学界渐趋衰落,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反而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深入研究过程哲学,揭示其合理思想和深刻洞见,剔除其错误观点,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视角和思想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