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7日 星期一

    把马克思主义火炬传下去

    ——各界人士热议中央编译局翻译家群体的报道《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7日   01 版)
    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长年从事马列研究的老专家顾锦屏与大学生们座谈。CFP

        “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

        6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的九个字标题,吸引了读者们的眼光。

        这是本报对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的礼赞,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当日便有电话电邮对作者表示,报道非常感人,读后催人泪下,对奋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线的翻译家群体表达由衷的敬意!

        著名哲学家、曾经担任李达学术助手的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对记者说:“读了这篇特写我非常感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翻译原著开始的。”他说,“现在的中共中央编译局优秀翻译家群体把这一事业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我们现在读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本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译本都更准确、更畅达、更规范,这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发挥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对他们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光明日报》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推出这样的报道非常好,经典著作翻译对于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起到特殊的桥梁作用。”在马列经典著作教学和研究领域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对这些翻译家们怀有极大的感谢,我自己一生受惠于他们的工作,他们是真正的‘盗火者’。没有他们,绝大多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者不可能从事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他们做出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另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知名学者、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告诉记者,他自己一辈子都在读编译局编译的书,现在案头上仍然摆放着他们编译的经典,“我是噙着热泪读完这篇感人文章的。报道中所提到的老同志许多我都很熟悉,可是读了之后,我才感到我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工作的艰辛和甘苦,不了解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令我震撼不已。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是靠着他们所提供的精神食粮才得以学习、研究、宣传和成长的。饮水思源,感谢他们,钦佩他们,永远学习他们,用他们的榜样鞭策自己努力上进!”

        “看了这篇报道,非常激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锦芳教授一直从事马克思的文本、文献研究,深知编译工作的重要和艰辛。“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翻译家默默无闻,极少报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阐发,必须借助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当代全球化态势的准确把握。离开这些翻译家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思考的宽广视野、深刻议题、严密论证和丰富情怀就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对马克思主义复杂内涵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狭隘、简单、片面和极端的程度和水准。”他进一步向记者指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文献、文本,过去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翻译和阐释,现在编译局把收藏、保存、整理和编辑等环节也纳入进来,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使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基础更加准确、权威和全面。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中央编译局的老翻译家们也在第一时间阅读了报道,感触深刻。今年78岁的资深翻译家王锡君依然奋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经济学部分的编译战线上,他对报道的意义十分看重:“老一辈翻译家们编译的马列经典,在那个时代带来了胜过千军万马的力量。今天,我们已经老了,但是这项事业不会老去,马列主义精神常青!我为自己参与了这项事业而自豪!”

        为经典编译事业献出生命的资深翻译家周亮勋的动人事迹曾让许多人流下热泪,同为资深翻译家的他的夫人周家碧看过报道后,感到激动与欣慰:“老周虽然走了,但是编译局没有忘记他,全社会没有忘记他。看到今天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成就,我觉得他的付出是值得的!”周家碧认为,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以前鲜为人知,现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继承这项红色事业。  

        报道刊发当日,中央编译局的编译团队正在集体加班,抓紧编纂《恩格斯画传》。报道在中青年骨干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群人 一辈子 一件事》,这个题目取得太好了!充分概括了一代代翻译家们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团结协作、忘我奉献的精神风貌。能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工作,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马列部编译三处的徐洋说。马列部编译一处的沈红文则告诉记者,她最大的感受是文章勾画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宏阔脉络,对自己是个生动的教育,使自己更加坚定了“坐冷板凳、做有益于整个国家民族事业的事”的决心。而编译团队里年轻的“80后”张凤凤读过文章后心潮难平:“从这篇报道里,我详细了解了老一辈编译工作者那种‘一心为事业的紧迫感’、‘一干起工作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的精神,这让我深感汗颜。”她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也值得年轻人去泼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马列部主任柴方国表示,看过报道后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成就卓著,精神感人。老一辈翻译家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编译成果,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编译传统和精神。”他表示,他和同志们会秉承老一代翻译家忠诚事业的精神,发扬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努力钻研,扎实工作,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中央编译局杨金海秘书长说:“《光明日报》刊登的这篇报道对编译局全体员工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作为新世纪的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大力弘扬老一辈翻译家、理论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理想,无私奉献,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炬接过来,传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薄洁萍 王斯敏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