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6月25日 星期六

    忠诚航天一家人

    《 光明日报 》( 2011年06月25日   05 版)
    许灵卉(前排中)与许成信夫妇及三个孩子。

        今年元旦,82岁的航天“老军工”许成信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了新年——到三个儿子工作的清华机械厂感受它的发展变化,也正是在清华机械厂,许成信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忠心赤胆干革命   

        (1921—1937)

        许成信的父亲许灵卉是河北邯郸人,从15岁开始自谋生计,做过长工,也下过煤矿。

        1921年,许灵卉到磁县公益书局做学徒,当石印工人。公益书局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在这里,许灵卉频繁接触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1926年,许灵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军阀混战,公益书局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为了生活,许灵卉与同事一起组建了萃文斋石印局,靠借来的一台石印机工作。

        萃文斋扩建后更名为华文斋,很快发展成磁县文教界商品供应中心。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华文斋建立了地下联络站,以合法身份做掩护,在白色恐怖下多次接待党的领导人,传递党的秘密信件、活动经费。

        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华文斋从上海等地购买了《湘江评论》、《新青年》以及郭沫若、鲁迅作品等革命进步书籍,许灵卉负责书籍的暗装、运进及秘藏、出售。

        在险恶的环境下,这些书籍吸引了大批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近。一次,磁县保安团突然来到华文斋查找禁书,许灵卉随机应变,与敌人巧妙周旋,将暗藏的革命书籍埋在暗室前的煤堆里,躲过了检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华北,顺平汉铁路南下,磁县紧挨平汉线,10月,日军侵占磁县县城。许灵卉撤回老家邯郸,继续进行抗日活动。

        一往情深为航天

        (1947—1990)

        许成信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帮父亲为党传递密信。

        1947年2月,为培养工矿企业干部,太行区成立了公立工业职业学校。许成信是该校的第一批学生,3年后被分配到淮海机械厂工作。

        淮海机械厂的前身是八路军在山西黎城黄崖洞创立的兵工厂,解放后移至长治,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得名。

        许成信工作时,我国航天事业刚刚起步,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1958年,国防部制定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1963年,江淮机械厂接受国家“老五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制第一代航天型号产品的命令,许成信和厂领导兴奋不已,从太原重型机械厂带回了生产工具、图纸、资料和技术。当时这件事高度保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

        许成信与同事一起,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对生产安排、时间和进度等按要求做出规划,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验收,确保了后期该型号产品的试验成功。

        1965年,隶属第五机械工业部的淮海机械厂分厂,将承担航天型号的三个分厂划入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了清华机械厂,许成信担任该厂计划科科长。厂里的大小事务都要列入计划,计划科举足轻重,许成信在计划科做了不少实事。当时,冬天厂里烧锅炉的煤灰,落得每家每户黑乎乎的,厂里很重视这个问题,批准许成信提出的解决方案,为锅炉房安上了除尘器,用水过滤煤灰。清华机械厂的生产生活环境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十年浩劫后,清华机械厂恢复了生产,产品较以前多了起来,不但有军品,而且有民品。但厂里一度账目管理比较混乱,该记的没有记、不该记的重复记。

        经过苦心钻研,许成信提出了一套切实可用的“令号管理办法”:科学地将军品、民品分开,从图纸资料的准备阶段开始,就按照设备大修、工具制造、引进材料等类型,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号,该方法很多细节沿用至今,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1990年,许成信离休。坐在见证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厂房前,回想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许成信割舍不了对厂子的感情,大哭了一场。

        无怨无悔做钳工

        (1991—今)

        许成信的儿子许向东、许向华子承父业,在清华机械厂工作。

        1991年,许向华中级技校毕业,分配到清华机械厂三分厂做焊工。三分厂是军品分厂,承担着大型结构件生产总装。

        刚工作的时候,许向华经常被电焊弧光刺激得直流泪。

        1996年起,许向华担任钳工组长。他技术高超,头脑冷静,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了车间多项艰巨的生产任务,并成为安全生产的标兵。1997年,许向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工作业绩突出,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许向华“十佳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

        许向华的大哥许向东也是钳工,从2003年到2006年,兄弟俩同时连年被评为厂里的劳模。2005年,许向华调入大哥许向东工作的清华机械厂十二分厂。该厂有三个钳工小组,许向东任钳工一组组长,许向华任钳工二组组长。

        十二分厂主要从事航天技术应用产品生产。许向华来到这里,告别了那些几十吨的大件,主要做一些几百斤的小件。

        小件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对工装的要求也很高,从外面引进的工件,大多是标准化模式,用于A就不能用于B,并常有不合适之处。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向华一面向老员工虚心请教,一面和大哥带领的小组展开竞赛。他们自己制作了工装,满足了生产一线的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产品的一致性,成功解决了很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许向华充满了自豪,因为其中也有自己的贡献。厂里平时工作很忙,加班已成了他的习惯。今年端午节,许向华又在赶活,没有时间和年迈的父母一起吃顿粽子,他觉得很愧疚。(本报记者 杜 冰 杨 荣 本报通讯员 殷小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