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也从不将自身经验绝对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90年筚路蓝缕,90年风雨沧桑。用不到一个世纪的光阴,一个原本弱小的政党完成蜕变与成长,更引领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的辉煌道路。红色政权为何能够存在下来,且发展壮大?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
记者:提起红色政权的诞生,很多人会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颗火星初燃之时,境遇如何?
金一南: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艰苦卓绝。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共产党人血流成河,李大钊等多名领导人相继遇害,组织被打散,彷徨动摇者纷纷脱党。当时蒋介石不加怀疑地认为:共产党垮了。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后,这样的考验再次出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等被杀害,中华苏维埃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何叔衡、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等人在战场上牺牲,前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等大批骨干叛变。长征过后,30万红军到达陕北已不足3万。1949年全国解放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天。
记者:如此惨烈的斗争,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却最终“雄鸡一唱天下白”。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真谛在哪里?
金一南: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来自神的赋予,而是来自人的奋斗。不是来自天赐机缘,而是来自千千万万人的英勇献身。
我们常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其实看看毛泽东一生中打过的四次败仗,就会明白:历史从来是在挫折中前进的。遵义会议请回来的毛泽东不是一尊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从土城战斗失利后立即放弃北上改为西渡赤水,到古蔺、叙永一带受阻马上改取川滇黔边境,皆可见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战略战术又回来了。
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极为珍贵的历史自觉——从不将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也从不将自身经验绝对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中国革命具有这一独特现象:红色首脑最先在上海租界建立,红色政权却最终在贫困落后的边区扎根。如果不产生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获得先进的思想体系和后来众多的领导精英;而如果不分散到边远山区,红色政权便无法获得充足的给养和坚韧的战士,中国共产党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记者:您曾说,“没有品尝过胜利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除了在事实层面赢得国家独立,精神上的意义同样十分深远。
金一南:对。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皆兼备物质、精神双重强大的条件。战略家克劳塞维兹把精神力量的来源归结为两大要素:苦难和胜利。在苦难中积聚,用胜利来洗礼。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最缺乏的就是胜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不但使中华民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而且培养出一大批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的共产党人,告别了长期沿袭的颓丧萎靡之气,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所以,曾经通过《阿Q正传》等著作强烈抨击国民性的鲁迅,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特意致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将来。
记者:抚今追昔,放眼未来。这笔无形的财富将在今后如何发挥作用,让“红色奇迹”永世延续下去?
金一南:中华民族正面临关键性的历史进程。从1840年到1949年,我们以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救亡。从1949年到2050年,我们还要以百年的时间完成民族复兴。
历史是一笔厚重的财富。如何做到善于认识,善于总结,善于积累,如何避免幼稚、浮躁与浅薄,走向沉稳、厚重与成熟,是我们面对的当务之急。我坚信,今天为中华民族复兴默默付出的人们,能够从先辈们的奋斗中吸收营养。不论我们如何富强,也永远不会改变国歌中这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论我们如何艰难,也要永远记住国际歌中这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如果我们不仅能够站在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肩膀之上,也能够站在前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肩膀之上,那么未来我们去完成的,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链接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的第一部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即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毛泽东在文中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经一年多的艰苦转战,在赣南、闽西地区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在同一时期,赣东北、洪湖、湘赣边、鄂豫皖以及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也都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样,毛泽东所论证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也由实践作出了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