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现代人的知识和技能,穿越到古代世界,普通人也能成为王侯将相,也能跟皇子公主谈情说爱,甚至扭转乾坤,改变历史。这样的穿越作品,风靡网络,热播荧屏,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挤占着孩子们的课外闲暇时间。更有甚者,网上还介绍了很多穿越的办法:故意撞车、往心口上捅刀、吞金、割腕等等。看到这些真让人揪心。
与热闹的穿越相比,同样是诉诸青少年想象力的另一题材——科幻,却显得十分冷清。据报道,目前全国除了一本《科幻世界》杂志之外,科幻题材少人问津,科幻作家也只能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发行量最高的科幻小说也不过几万册。这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发行300多万册相比,可谓寥落不堪。
穿越与科幻差别如此巨大,不免引人思考。
青少年富于幻想,幻想给想象力注入强大活力,而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源头,不少大科学家童年时都是幻想家。但幻想毕竟是幻想,不加引导,可能成为“胡思乱想”,危及孩子的正常心理。试想,如果孩子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对权力、地位、金钱等等幻想的“穿越”作品,哪还有心思去读那些需要一定科学知识才能弄懂的科幻作品?由此看来,营造适于青少年想象力健康发展的文艺环境、影视环境十分重要,而媒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片面追求娱乐效果的穿越节目应当加以限制,而主题积极的科幻作品应该大力提倡。
然而,孩子们爱看穿越剧,对科幻没兴趣,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都逼着孩子跟家长一起去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孩子叛逆心理越来越强,对知识性、科学性科幻题材根本提不起兴趣。他们渴望打破枯燥的生活,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自由自在、渴望生活丰富多彩,而穿越题材正满足了他们这些心理需要。其实,优秀的科幻作品本可以起到与穿越题材类似的作用,但是目前多数科幻作品没能跟上现代社会的价值转型,没能把握住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有些过于专业化,有些像是科普,还有些更是脱离实际、没有科学原理和社会生活基础,使科幻成了匪夷所思的“天书”,这些都成为孩子们走近科幻的障碍。
“寓教于乐”是中国教育自古追求的理想境界。除了要对“无教只乐”的媒体娱乐化加以抵制以外,我们还必须仔细研究孩子们乐在何处,否则只能产生“只教不乐”的尴尬局面,孩子们不买账,教育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想要夺回被穿越占领的孩子们的精神领地,科幻就必须向穿越学习,学会如何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拨动他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