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湖北、湖南、江西等河流、湖泊众多的省份却纷纷因缺水告急。干旱、缺水,严重的旱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凸显出我国现阶段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水情。
“我国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及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雪涛说:“为此,我们划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
治“渴”先节水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在世界上名列100位以后。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今后,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孙雪涛对此不无担忧:“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抑制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径。”
我国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省级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耗水工业行业进行了节水技术改造,在新型工业园区普遍发展和推广了循环用水和串联用水系统,积极推行污水“零排放”。在全国城乡实施了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进了20万人以上城市、运行超过50年及老城区严重漏损供水管网的改造工作。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了家庭节水器具,大城市高校基本完成学生用水IC卡系统自动化管理建设。
同时,各地相继实施了一批非常规水源利用工程,非常规水源利用量快速增长,2010年再生水利用量近30亿立方米,沿海地区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能力达到80万吨。通过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动重大节水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全国节水专利已达到12000多项。
今后5年,我国将加大节水器具推广工作力度,优先对低收入群体家庭进行换装改造。限定水嘴和坐便器用水效率的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今后国家将禁止生产一次冲水量9升以上的坐便器。
量水定发展
上海市从2006年开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正式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强制性指标。如今,在许多地方,“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成了许多地方规划的标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的三条红线,涵盖了取水、用水和排水三个重要环节,体现了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分别针对了当前开发利用过度、用水浪费和水环境恶化三类不同的问题,这是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水管理客观要求提出的一套科学的制度设计。”孙雪涛说。
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用水方式偏于粗放,现在全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长期形成的用水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为62%,许多地区农业灌溉方式仍较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仍存在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项目的现象,高耗水企业转型降耗仍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孙雪涛表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加快“六个转变”: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二是在规划思路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三是在保护举措上,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四是在开发方式上,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五是在用水模式上,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六是在管理手段上,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