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31日 星期二

    生源危机是高校改革的良机

    李玉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2 版)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高考生源从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这种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与此同时,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了69.5%,目前已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生源持续下降,平均录取比例还保持增速,这一剪刀差将使部分高校出现严重的生源危机。

        其实,生源危机固然涉及一些高校的存亡,但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讲,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以成为高校改革的良机。

        过去数十年,由于就业体制使然,我国的高校具有很多其他国家高校所没有的特殊职能。过去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农转非”,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有派遣证等等。这种制度使得大学在“教育”这一核心职能之外,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在公众看来,上大学是一个转变身份的方式,上大学追求的是一个毕业证,以作就业的敲门砖。这一层意味,有点类似于古代的科举。

        相形之下,作为一个教育阶段,大学质量这一根本要求,有时被一些学校忽略、或者空泛地作为口号提一提;加上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大学始终是“卖方市场”,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并没有被所有学校真正从生存的层面加以重视。此外,这种状况也导致学生对大学的追求,更加看重的是文凭,而不是质量。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上大学不再具有改变身份的作用;同时,现在录取率提高,大学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科举意味越来越淡,大学作为一个教育阶段的本质功能正在逐渐回归,大学身上的附属物(如干部身份、户口等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由此,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可以选择要不要上大学或者上哪所大学,而且会认真考虑大学教育的性价比。在这种情形下,质量自然成为关键词。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流大学指的绝不是规模。大学应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己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年轻人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这些问题会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再是隔靴搔痒,因为,淘汰就在眼前。

        潮水退去,才看得出谁在裸泳。当文凭的潮水退去,质量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的生命线。而生源危机,正是退潮的开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