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毕业季,万千学子正走出校园,加入就业大军。其中,有这样一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本科(第一学历)就读的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硕士阶段(第二学历)和博士阶段(第三学历)在“211”或“985”高校求学,由此,他们求职道路上遇到了一个怪现象:学历“查三代”。
应该说,学历“查三代”早就不是新闻,几年前这种风气就已经盛行了。许多名校招聘教师甚至辅导员时,都强调第一学历原则上必须是“985”或“211”工程院校。现在,许多非重点院校在招聘时,甚至也打出了这样一条不合理的规矩。这种规矩的制定,其逻辑在于第一学历出自名校的学生一般具有很好的学业基础,而出自一般院校的同学相对就要差一些。另外再有一条,现在毕业生太多了,如无一定的标准或门槛,求职简历初步的筛选都是问题,所以一再加标准、添要求,学历“查三代”恐怕就是招聘人员认为相对科学的标准。在就业大军如潮、简历如山的情况下,这种考量貌似合理。
然而,这样一种规定所导致的结局是,那些都是名校出身的博士或硕士同学,自然就占了一定的优势,但对那些第一学历非重点名校的人来说,不管你硕士阶段或博士阶段如何努力,有多大的学术成就,第一学历给你一卡,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这种政策或规定所带来的就业歧视和不公正是不言而喻的,更为严重的是,对于人才的选拔、流动和成长而言,其负面效应恐怕也不可估量。
事实上,第一学历非重点的同学,起点也许相对较低,但这种不足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一些同学考上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后,很珍惜学习机会,也非常用功,而若干年之后的成绩也可以证明,他们并不逊色甚至是后来居上。然而,学历“查三代”恰恰隐含了身份决定论的味道,看不到人是可以进步的,于是无形中制造了社会歧视和不公。
其实,在市场机制下,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早就打破了唯“学历”和“文凭”论人的桎梏。市场的逻辑,从来是不问英雄出身何处,但凡是具有真本事、硬功夫,就会有相应的工作平台和成长渠道。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平等的择才理念、公正的聘用机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才是有益的。
因而,对于学历“查三代”这样的政策歧视,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标准设定上,都应该予以摈弃。甚至,对于这种就业歧视,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杜绝这样不合理的招聘倾向,给人们一个公正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