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说,艾滋病疫苗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科学家研制的一种新药已使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类似人类艾滋病病毒)的猴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该药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疫苗,为人类预防艾滋病事业作出贡献。
这条听起来不错的好消息却未必值得世人期待。人们几年前也曾从新闻报道中获悉,一些受类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猴子让“某种新型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经受住了考验”,然而在随后进行的人体试验中,这种艾滋病候选疫苗却表现不佳,不得不宣告失败。事实证明,对猴子具有优良反应的疫苗,在人身上却“无精打采”。这说明什么呢?科学家说,猴子在生物学意义上与人十分接近,但它毕竟不是人。对疫苗研发而言,任何动物模型本身都有缺陷,所反映出来的生物学现象和机制并不完全与人一致。找到理想的、可以信赖的动物模型尚且如此困难,这无疑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疫苗研究有多么艰难。
因疫苗研发而备受股市追捧的沃森生物公司日前正式宣布,该公司正在与中资公司合作研发的狂犬疫苗、乙肝疫苗和流感疫苗项目全部终止。沃森生物公司三大疫苗项目流产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疫苗研发并非易事,几十年的心血和千百万资金的投入最终可能化为一缕青烟。科学家们坦言,病毒是神奇之物。同一种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个体之间大相径庭,甚至在同一个体内,病毒的表现也会色彩斑斓。有些时候,免疫系统只能对同类病毒中的一部分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其中的奥秘科学家至今也搞不明白。人类对疫苗的研究从来都是“跟着感觉走”,以往的成功多半是“撞上了好运”,因为科学家们对免疫反应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了解不足。人类研制出了一些成功的疫苗,但是,“成功疫苗”是如何触发人体免疫力的?它在人体内促成了哪些细胞的变化?事实上,如果不能完整地阐明某些病毒的传播和发病机制,那么疫苗研发必定缺乏可靠的科学基础。如何制造出完美的疫苗——这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团。
然而,没有疫苗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疫苗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武器,是人类战胜病毒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精美华丽的诗篇。疫苗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了人类的生存质量,预示着人类生活的美好明天。既然人类凭借智慧和好运战胜了天花,人类就有可能用疫苗将艾滋病和恶性肿瘤打败。
事实上,一些科学家已经张开双臂,准备迎接“疫苗的春天”。他们认为,疫苗研发正在进入快车道,从不同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的视角对免疫系统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将使疫苗研究步伐大大加快。科学家眼界开阔——他们正在将免疫学、微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集合在一起;科学家手握利剑——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测量基因活性、蛋白质水平、细胞行为和免疫反应等数据;科学家们敢于探索和发现——他们渴望不断创新,不断采纳更新颖的方法,不断寻找更大胆的思路,不断更新改善疫苗设计的理念。
任何一种疫苗的研发工作都是长期的、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在全球化时代,它更需要国际合作作为“后台”。科学家们呼吁,国际社会应通过共同努力,寻找一个能够最真实反映疫苗保护效力的动物模型,并在候选疫苗设计和临床前功效测试方面加强合作,从而使疫苗研发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艾滋病疫苗、戒毒疫苗、肿瘤疫苗、动物疫苗,以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理论上讲,一切病毒都将是疫苗的手下败将。只要科学家坚持不懈,只要科学持续向前,疫苗研究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虽然这是一场与人类历史伴生的、未有穷期的持久战,但胜利终究会属于我们。
本报记者 汪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