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6日 星期一

    民俗文化:核心价值的营养根基

    王俊涛 《 光明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15 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实践最根本的价值尺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作为一名基层的理论工作者,笔者通过社会调查和亲身体验,深切感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充分汲取民间营养。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世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传统文化一方面以名言名句、典籍文章的形式传承在正规教育中。另一方面,以民俗文化形式存在的传统文化,是植根在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之中的,我们可以从民俗文化中充分汲取民间营养。

        就笔者所在的河南平顶山而言,民俗文化一是以民俗谚语的形式广为流传。“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只有病死的饿死的,没有累死的”等是以通俗的表达句式对“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等“八荣八耻”内容的形象诠释;从表达形式上讲,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但从精神实质上讲,二者又有相通之处。简单理解,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对经典的通俗解释。二是以民俗传统的形式延续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新民俗行为,更具有积极意义。平顶山市汝州小山沟村连续举办“晒被子”节。时间是每年入冬前天气晴朗的一天。2010年10月25日,一大早,汝州临汝镇小山沟村70岁以上的老人在子女陪伴下来到村部,把自己准备过冬的被子晾晒起来,接受全村男女老少的“检阅”。此项活动,已连续举办13届了。每次比赛评出3名敬老模范户,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这些新民俗行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实践,又是在用事讲理,它比单纯的说教要生动具体得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涵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体现在百姓的言行中。

        民俗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基层,它流行在田间地头、邻里之间,比较适合基层群众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对民俗文化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充分汲取民间营养,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充分汲取民间营养,就是创造性创新和提升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实现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充分汲取民间营养,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实践的有机对接,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文化滋养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市委党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