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2日 星期四

    防灾减灾日里说“救护”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5月12日 05版)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目睹各种灾难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常常要动用广泛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应对这些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伤害,凸显了新时期我国应急救护工作的软肋和加强“急救全天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80%非正常死亡可避免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中国每年数百万人非正常死亡。但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指出,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有可能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避险得以避免的。

        “我国公众的应急防灾教育处于零散、偶然、低水平、不健全的状态”。辛宝山介绍,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意外灾害,而是死于无知。往往事故发生时,专业的医疗救援或处于瘫痪状态,或救援不及时,而最关键的现场“第一反应人”,缺乏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难以满足应对灾害救助的第一时间需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应急避险培训未普及

        在很多国家,应急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在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新加坡,每五人中就有一名救护员。许多国家规定,应聘人员谋职时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但是在我国,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培训普及程度仅有1%。辛宝山指出,由于法规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以及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等多种原因,还在为争取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5%以上而努力。

        呼唤“救护全天候”

        有人会说,灾害离我很远;有人还会说,灾害概率很小。公众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准备”上。但是,灾难往往使那些最无准备、最无知的人群遭受最严重的伤害。

        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每年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2亿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人民币以上。

        辛宝山提醒公众,与其等待灾难降临时束手无策,不如急救“全天候”。在灾害面前,多一点应急救护意识,就会多一份安全系数;多一项自救本领,就会多一个生存机会。因此,把防灾避险应急救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带动全社会应急救护知识及技能的普及,把应急救护工作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广大民众,使人人都能长期、持续地接受并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全社会应对意外伤害、紧急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害的能力,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意识,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公众也可以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及技能。中国红十字会始终把普及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红十字应急救护课堂永远向全体公众开放。(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