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单从数据上看中国电影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井喷期,然而在繁盛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中国电影一直未能解决的隐忧——叙事手法与形式创新的乏力。以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34部入围影片为蓝本,我们可以描绘出当下中国电影的概观。
类型电影尚处于学步阶段
从今年电影节入围的影片来看,类型片已经悄然成为一种趋势。这无疑是电影产业化的成果,然而现阶段国产类型片的叙事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叙事拖沓、矫揉造作,场景间的衔接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使得国产电影不像是电影而更像是电视剧。以喜剧类型为例,今年电影节喜剧片集体亮相,最受观众欢迎。电影《蛋炒饭》效仿美国影片《阿甘正传》,试图以“傻子”一生的荒诞历程来表现国家、民族、时代的历史记忆,其喜剧性的外壳下包裹的是如同《阿甘正传》一样对宏大叙事和历史回溯的野心。选材和立意虽然新颖,可是这部影片却在整体节奏方面显得张弛无序,镜头语言平乏无奇。傻子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执著追梦的动机并没有能够很好的成为串联全片的主线,本应紧凑的叙事也因此变得零散而且跳跃。影片虽然笑点不断,可是距离《阿甘正传》的流畅感与历史感还距离很大。再例如今年大热的《武林外传》也依然犯了混乱无章和拼贴杂糅的毛病。整部影片没有显现出作为电影应该具有的视听效果和精巧的剧作结构,影片的卖座除了仰仗电视剧的热播之外,还由于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之下,大众对深度意义的探寻被平面化零散化的阅读所取代,这说明,热映绝不意味着优质。大学生们反映说,中国现阶段的喜剧电影是“拼贴”的喜剧、“无厘头”的喜剧、甚至是“廉价”的无意义的喜剧。片中拼贴杂糅的手法看似前卫荒诞却又恰恰失去了荒诞本身所孕育的批判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冷峻风格。观众在恶搞所引发的爆笑之后,留下的则是一片思想的杂芜。
国产大片更要大思维
国产大片在近年积极调整了创作策略,以更加娱乐化商业化的态度去尽量迎合受众,在稳定国内票房,保护国内电影市场不被好莱坞影片所占领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国产大片较之以往更加绚烂多姿,《狄仁杰》特技运用的逼真与诡谲,《线人》叙事上的冷峻与惊险都体现着中国商业电影的进步和日臻完善。但是,客观的说,国产大片更多是制造视觉“奇观”,并未能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探索上有任何可喜成绩。《歼十出击》是一部军事题材国产大片新作,虽然有时尚元素但是程式化模式也比较明显。《唐山大地震》无疑是去年最为火热一部影片,票房说明了观众的认可。然而作为冯氏一贯的风格,《唐山大地震》并未超越伦理的窠臼,仍旧沿袭自影戏观流传下来的苦情传统,凝滞于灾难本身而无法对其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索。国产大片如何在宏大叙事与复杂思辨能力上做进一步提升也是大学生电影节上观众们热议的话题。
创意引领中小成本影片
由于完善的类型体系尚未建立,中国电影的叙事多少显得平淡无奇;由于思维模式的僵化,中国电影的形式也多少缺乏创意的灵光。然而今年的中小成本影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所在。失落已久的老上海电影的摩登气息与久违的先锋实验精神也在中小成本电影中得到体现,并且成为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例如《戒烟不戒酒》、《将爱》、《玩酷青春》等影片,都将时尚作为影片的一种外在符号和内在表现对象。这些都市电影激起了人们构建城市空间的想象和消费欲望,在胶片转动之时,光影斑斓闪烁着各种时尚元素和摩登精神。这些影片不仅展示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五彩斑斓,而且更为建国以来都极为缺乏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电影提供了良好的模板。令大学生观众欣慰的是,今年的电影节出现了一批类似《钢的琴》、《到阜阳六百里》、《盲人电影院》这样具有艺术探索精神,关注现实却又不凝滞于现实的影片,它们饱含深情的展现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为在残酷现实打压下的芸芸众生唤醒了失落已久的生命激情。这部分影片应当是今年电影节最大的亮点,虽然在制作上仍有不足,但是影片中所闪现的智慧的灵光和久违的人文关怀令人激动不已。《钢的琴》极具东欧电影的实验色彩,油画一般的镜头语言让人看到了废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仍旧埋藏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荒诞幽默的情节激发了惨淡现实下被压抑的生命活力。导演在《到阜阳六百里》平实的镜头中传达了到了漂泊者的孤独,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中国,异乡人的思乡之情无疑是最感人的。在《盲人电影院》看似荒诞的情节中,生命的尊严和梦想都得到了捍卫,影片选材之精巧令人眼前一亮。今年的优秀中小成本影片已经渐渐具备了中国电影所一直缺乏的现代主义色彩。
希望和寄语
在今年的大学生电影节上,有欢喜也有忧虑。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中国电影类型片开始初具规模,但是从叙事手法到镜头语言的使用都还略显稚嫩,其关键还是在于类型机制尚不完善,编剧人才仍旧凤毛菱角。而中小成本影片颇具探索精神和现代主义倾向,未来大有可为。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新的思维,需要摆脱伦理化和模式化束缚,以更加现代性的电影语言和复杂多义的剧作结构代替简化的道德判断和伦理诉求。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