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春燕)曾经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珠三角地区现在却着力引导市民的“慢生活”,一套以“绿道”为基础的绿色慢行系统已在该地区的9座城市初步成型,并串联成网。
“五一期间,我们踩上单车,从最繁华的CBD出发,沿着统一标识的道路畅行,直抵最偏远的郊野、乡村或度假区。”一位白领告诉记者,游绿道成为他和家人假日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在机动车将自行车挤到无路可走的城市里,以绿道为核心的慢行系统不仅提供了自行车休闲运动的可能,亦迎合了当下低碳环保的社会趋势。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将绿道带来的新生活描述为“白天可以晒太阳,晚上可以‘晒’月亮”。
作为惠民的生态工程,绿道网建设的重视程度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广东省将绿道网与城市轨道建设并列为“一号工程”,举全省之力,在1年内贯通网络,并将于两年内完善,第三年搞好功能开发,切实发挥转变珠三角民众生活方式的作用,做到绿色出行,低碳生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助推,并多次骑车体验。汪洋强调,既要建好绿道,更要管好用好绿道,使人民群众从绿道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也使绿道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把这条慢行道路与连接珠三角四城市的广珠城轨相提并论,亲切地称为“两道工程”。
据了解,广东自去年开展绿道建设以来,仅用1年的时间就基本建成了总长2372公里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内达到成熟完善,目前已实现18个城际交界面省立绿道的互联互通。广州也已建成绿道1060公里,串联起234个城市景观节点,覆盖全市12个区和县级市。
“这次绿道网建设总投资30多亿元,每公里平均造价120多万元,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主管绿道建设工作的广东副省长林木声说。修绿道的小钱有望带来大收益,成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一条路径。以往的修公路更多是将本地农产品运输出去,而现在的建绿道则是将城里游客吸引进来。广州市海珠区的小洲村驿站原来是一家小汽修站,环境脏乱。在说服村民将其改造为绿道驿站后,这里特产的水果销量大增,农家乐火爆,2010年村民增收300万元,2011年元旦3天假期就获得了30万元的收入。“绿道修到哪,哪里就变成了旅游区。”广东增城市副市长邬卫东说,“游客来了,自然会把我们的菜心、土鸡带回去,我们称之为‘车尾箱工程’。”
专家表示,广东绿道网作为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它的建成,标志着广东发展思路从富民向宜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