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有演出,演员们全都躲着走,不是这个不愿演,就是那个不愿干。现在可大不一样了,一有演出,大家都要争着抢着上。”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员们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态变化。
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营口市青年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三家文艺院团。2009年12月25日,三家文艺院团改制成立了营口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从国家统包统管、“等靠要”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为集艺术策划、创作、演出、营销为一体的自主经营的综合演艺团体。
政策保障 免除后顾之忧
2009年7月,营口市被辽宁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并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以此为契机,营口市的文艺表演院团拉开了改革的帷幕。
营口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主管单位、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和改革单位的主体责任。
“一把手”亲自抓的做法为推进改革不断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经过深入调研自身情况并考察借鉴南方三省五市的改革经验,转企改制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有效政策,不仅去除了大家对改革的疑虑,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人员安置 暖人心聚人气
营口“三团”改革前,共有在职演职人员179人,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营口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改制单位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一是对新组建的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上公司新的体制机制,使留下来的骨干人才对公司和个人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二是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5年或工龄满30年以上的人员实行提前退休,过渡期内养老金由市财政承担。
三是对文艺院团中有文艺特长但未被聘用或自愿转岗人员,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做社区文化辅导员,免除后顾之忧。
四是对情况特殊人员,以尊重个人意愿为基本原则,采取灵活办法,视不同情况给予妥善安置。
由于政策合理优惠,职工群众感到“退也挺好、留也挺好、转也挺好”。
资金扶持 提供强力保障
营口市三家文艺院团整体实力较弱,让其自行承担改革成本显然行不通。“钱从哪里来”?
“为了更好地促进改革后剧院的发展,市领导明确改革成本由政府承担。如原文化单位清产核资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承担,原歌舞团所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金作挂账处理。”营口市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介绍说。
此外,转企改制工作领导小组还采用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对剧院进行进一步的扶持。新剧院组建后,由市财政给予5年资金扶持,原有人员经费除按文化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全额拨给企业外,第一年还另增加100万元扶持基金。
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新公司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市场闯荡 焕发生机活力
“现在演出多了,观众对演出的要求也高了,光靠一两个节目根本吸引不住他们。为了不让观众起腻,我们鼓励演员积极突破行当界限,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艺术剧院现任总经理说。
该剧院的台柱子亢平是声乐组的专业演员,为了更好地赢得观众,她现在也在学唱新歌。还有原评剧团板胡演奏员崔丕禄也在坚持每天苦练芭蕾基本功,在今年市里的春晚出演歌舞乐秀《北风吹》。
转制以来,艺术剧院转而面向市场生产剧目,并积极开拓演出市场,除承担市里多场大型演出活动外,还把精心创作排演的新节目推到星级酒店、大企业、部队去演出。2010年艺术剧院演出场次90多场,演出收入140多万元,是原“三团”2009年总收入的3倍。38名演员人均工资近2000元,比原来增加了近800元。
本报记者 刘书永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