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5月7日电(记者 计亚男)今天,“清华百年——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献研讨会”在清华园图书馆举行,一百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西南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约四十位濒危文字传承人走出大山峡谷,今天走进北京,来到清华园会场,面对面地与大家研讨,成为这次活动的主角。他们展示了濒临消失的独特文献原件,给我们带来新奇和震撼。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这些文字,是生存还是毁灭?是传承还是消亡?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西南地区,是目前全人类独有的文字产生的活态博物馆。这些传承人来自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等地,这里是各种文化交汇之地、传承多元文明的沃土。尤其是蕴藏着汉藏语乃至南亚语的宝贵资源,更是各种原始象形文字的“富矿”。如今,除了东巴文之外,还依然活跃着汝卡、摩梭、普米、纳木依、尔苏、木雅、他留,以及坡芽歌书、水书、女书等诸多不同形态的文字。
近年来,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为了研究和攻关“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项目,带领着团队多次走进西南,调查和收集濒危文字文献,如彝文、水书、女书、木雅等,并进行科学规范地整理、翻译、解读和数字化,取得初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