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煌科研团队身上有一种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喜爱,那就是他们始终保持着“泥腿子”精神,把科学研究同为群众造福、为人民谋利益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科研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
热带植物研究,或许可以有别的做法,比如关起门来培育品种、考察资料、撰写报告、发表论文。这样做可以少受太阳晒,少受蚊虫叮,少受大雨淋,生活舒适自在。然而,王庆煌们没有这样做。他们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来自田间,来自农民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迎难而上,为农民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他们的科研逻辑。
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吃苦,更需要有耐心。特别是农业科研项目,由于农作物生产周期所决定,每一个成果,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能完成。王庆煌培育香草兰,用的是他几年的功夫。能否坚持下来,关键在于有没有支撑的动力。王庆煌和他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行走在田间地头,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群众致富服务。科研方向和群众需要贴在一起,和农业生产实践贴在一起,更加切实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这样的科研,找准了靶子,找到了动力,也就有了坚持的毅力。
在生动、芬芳的田间地头,科学研究的脚印踩得更加清晰,更加实在,更加熠熠生辉。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对这句话作出了生动且深刻的检验和阐释。怎样做科研,科研的方向在哪里?王庆煌和他的团队,作出了很精彩的回答。“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闻闻泥土的芳香”,这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一条路径。无论是搞基础理论攻关,还是结合实际解答生产过程中的课题,我们各个学科科研的眼光,都必须始终放在为老百姓造福、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田间地头,在工厂车间,在生产一线看得更清楚,体现得更明显、更直接。
王庆煌27年扎根农村,发扬“泥腿子”精神,投身农业科学事业,一心一意用创新成果服务“三农”,体现了知识分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广大知识分子要努力向王庆煌和他的科研团队学习,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投身经济社会建设,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伟大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才华。(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