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昆 通讯员于敏)广西百色市坡洪镇琴华村80岁高龄的黄少荣是村里的低保户,以前,她每次领取救济款物都要走走停停好几次,力不从心。自从琴华社区“农事村办”服务站推行党员义工服务后,她不用出门就能很快把事办好了。
“农事村办”,是革命老区百色率先在全国推出的农村社会服务新模式。即在距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中心自然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履行乡镇一级党委政府职能。
代办小额贷款、扶贫补助申领,发放计生服务手册,免费看病……只要与“三农”相关的事,都属“农事村办”服务站“管辖”范围。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享受“证件村里办、小病村里医、矛盾村里调、补贴村里领、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的一站式贴心服务。
田林县八桃村村民岑理坤日前到“农事村办”服务站,办理危房改造救济申请手续。值班干部当场受理,并立即到他家里调查核实情况。1个多小时后,岑理坤不仅办好了申请手续,还领到了危房改造补助款。
在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农事村办”服务站,记者见到工作台上放着“农事村办”便民服务一卡通。翻开一看,从镇党委书记到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等主要领导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全都公布在册。边上,还有一本《“农事村办”服务点登记簿》,群众如果有需要代办的事,只要在上面做个登记,服务站便可帮助办理。
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认为,“农事村办”把服务平台直接放到村里,变“农民跟着干部跑”为“干部围着群众转”,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最大程度地让群众少进一次城,少跑一家门,少找一个人,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百色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共开展服务活动49800多次,为群众办实事1490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近150万人次。
“推行‘农事村办’后,实现了政府投入1元,为群众节约10元的效果。”乐业县委组织部一名干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县幼平乡百中村离乡政府所在地60多公里,村民到乡政府办事,单是来回车费就要60元。一年约有6000人次到乡政府办事,群众要花费36万元。自百中村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后,乡政府每年只需投入3.6万元,就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农事需要。
目前,百色共设立县(区)“农事村办”服务中心12个,乡(镇)服务中心135个,村级服务站点372个,服务覆盖全市1804个行政村。“农事村办”已成为百色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和造福民众的平台。
记者点评
“农事村办”值得大力推广
随着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和撤乡并镇的实施,一些“闲下来”的乡镇党委政府,变得无所适从。如何建立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如何改变干群关系疏淡现象?成为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政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难题。
广西百色市创造性地推出“农事村办”服务举措,将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前移,既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又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事村办”找到了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实践载体。“农事村办”将干部的工作岗位放到村屯,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党和政府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了最好的实践载体。
“农事村办”找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农事村办”通过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合作化组织,实现产业合作化,推进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不断扩大服务范围,逐步将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全方位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使“农事村办”服务社区化,把政府公共服务前移到村屯,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倾斜农村、惠及农民。
“农事村办”找到了转变干部作风的突破口。基层干部在从“坐机关”到“跑基层”的服务角色转变中,在切实为百姓办理一件件实事中,切身体会到百姓之苦、办事之难,进而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民本思想,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转变作风,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目前,“农事村办”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扩展到广西各县,得到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表明其具有旺盛的实践生命力和理论价值。这一做法,确实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