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4日 星期日

    广延名师 教授治校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4日   07 版)
    梅贻琦(1889—1962),1909年投考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被录取,在美读电机工程。1915年,梅贻琦到清华任教,1931年,梅贻琦受命执掌清华,把家搬进了甲所,从此开始了长达17年的校长生涯,呕心沥血,服务清华终生。

        工字厅始建于1707年,以它为主体的清代皇室园林即是清华园。建校初期,工字厅各院房屋除行政办公场所以外,多是教师住宅,因而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刚到清华的梅贻琦教数学、物理,住在工字厅西偏院,每当深夜,透过灯光,人们总能看到他埋头备课的身影。

        1926年春,梅贻琦成为教授会推举的首位教务长。由此,他的办学理念和才能开始显现。他着手改组和调整大学部,把“两科(普通和专门)制”改为学系制,设17个学系;制定新《组织大纲》,为民主治校奠定了制度基础,使清华真正成为一所正规的、有特点的大学的雏型。他使同仁觉得学校是大家的,谁都有份儿。他要求学生具有自然、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广泛而综合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他重视体育,认为“须知体育之目标,……还有发展全人格的一个目标。”“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1年,梅贻琦出任校长后住进甲所。梅贻琦一生清廉,自住进甲所就放弃校长在生活中的特权,庚款基金雄厚但他不苟分文,他说:“清华有点儿钱,要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清华向来有一种俭朴好学的风气,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着。”

        梅贻琦性深沉,寡言笑,言时不乏幽默。此前清华易校长风波迭起,而此后无论矛盾发展得多么尖锐,总没有人反对过他。甚至有人提出反对某某某时,还不忘加上一句“拥护梅校长”。他调侃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霉(梅)。”他寡言不寡断,坚韧力量来自他“沉默的责任感”。在国势阽危学潮澎湃时刻,每遇难题总能“一言解纷”(李济语)。

        1936年2月29日晨,警察逮捕了3名清华进步学生,被愤怒的学生夺回。当晚清华园被围,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顾毓琇等多位院长和教授在梅家商讨对策。他只是抽烟,一言不发。冯友兰问:“梅先生,你的意见是什么!现在该怎么办?”他说:“我正在想。”金岳霖问:“你可以不可以一面想,一面发出想的声音来?”他幽默地回答:“要是发出声音来,我也许就想得更慢了!”其实,在得到国民党当局的逮捕名单后,他早已通知名单上的学生设法躲避,许多人得以在叶公超、冯友兰、朱自清等教授家中躲藏。在后来多次学潮中,他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如吴晗因他的保护得以逃脱围捕。就是他这样凭借“骆驼之精神”(蒋梦麟语),使得清华乃至后来的西南联大在逆境中前行。

        基于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理念,校园内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华,尽是学界知名学者,而外籍学者的到来,更是促进了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此时“清华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  (丰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