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3日电(记者 计亚男)今天,新疆龟兹研究院赵莉副院长在国图作了题为“龟兹石窟”的演讲。
赵莉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龟兹石窟壁画、雕塑和文书等文物流失国外,使龟兹石窟遭到严重破坏,应该让它们回归,以利于保护研究。在龟兹石窟中,揭取壁画最多的是德国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仅从克孜尔石窟揭取的壁画,面积就达近500平方米,全是精品之作。现在,龟兹地区的文物大部分藏在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如今,在新疆拜城县、库车县和新和县境内,遗存的许多古代佛教石窟群,统称为龟兹石窟,比较集中的有克孜尔、库木吐喇等十处,保存洞窟总计达600余个,壁画近2万平方米。上述十处石窟群,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她介绍:“其中,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末,是我国开凿年代最早的大型石窟,比敦煌莫高窟早一百多年。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壁画面积最多的一处石窟群,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过去,每一处龟兹石窟,就是一片绿洲。”她说:“随着河水改道、地理环境的变化、丝绸之路衰微和宗教更迭等原因,如今,龟兹石窟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古代龟兹地区,是丝绸之路连接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明交流通道的交汇处,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语言区。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龟兹文化,至今仍是国际上广为关注的古代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