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

    陈耀灵与首家民间铜鼓博物馆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9日   09 版)
    黄福军摄
    与其他收藏馆不同的是,在陈耀灵的收藏馆里,所有展品都是开放的,游客可近距离地观看、抚摸、敲打铜鼓。这些穿越千年时空、历经唐云宋雨、越过明月清风的铜鼓,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在广西东兰县城拉同桥头左岸,有一座壮家干栏式结构风格的建筑,依山傍水,青瓦灰砖,花窗吊檐。

        这就是中国首家民间铜鼓博物馆。

        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记者走进了铜鼓博物馆,同时,也走进了馆主人陈耀灵的别样人生。

        爱鼓、藏鼓——命中注定与铜鼓结缘

        迎接我们的陈耀灵,衣着朴素,友善亲切,轻轻一握手,便能感觉到腕间的力量。也许就是这样一双妙手,为他收藏铜鼓提供了便利。

        “我命中注定与铜鼓结缘。”陈耀灵说。13岁时,他到红水河边读初中,这个不会游泳的“旱鸭子”,一年内三次掉进波涛汹涌的红水河,居然每次都神奇地化险为夷。父亲求问于一位算命先生,先生说他落的河段叫“铜鼓岸”,是水中的铜鼓救了他。陈耀灵不迷信,却对铜鼓产生了兴趣。

        陈耀灵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他自幼便得父亲真传。1974年的一天,他治好了一位久婚不孕的妇女,农妇家人要以牛作答谢礼送给他。农家视牛如命,送牛是大礼,陈耀灵不肯接受,最后农妇家人将一面家传铜鼓送给他,这成为他收藏的第一面铜鼓。

        几十年来,陈耀灵一边为群众治病,一边寻访收藏铜鼓,许多铜鼓都是妙手回春的回报,让他成为目前所知的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有些铜鼓来得很不容易。

        “这面鼓神我追踪了12年。”陈耀灵指着一面大力士铜鼓告诉记者。记者仔细一瞧,只见大力士仰着头,双手擎起一面鼓,大力士双臂肌肉突出,鼓面光滑圆润,透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陈耀灵说:“刚开始铜鼓主人不愿意给,说这是全家人的宝贝,每一年都要祭拜的。于是,我逢年过节都去看鼓。一次,主人家的孙子被烫伤,我开方子把他治好,主人才把这面鼓送给我。”

        陈耀灵告诉记者,铜鼓在广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目前世界上仅存2000多面馆藏铜鼓,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惜鼓、护鼓——每一面铜鼓都是一个故事      

        神秘的东兰铜鼓文化,是一部源远流长的艺术史,烙在百姓的生活里,记录在宽阔的田野上,震撼在铿锵的鼓声中,却一直缺少系统的文字记载。

        为了弥补这一空白,陈耀灵走上了研究铜鼓之路。

        传世铜鼓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知道其中奥秘的人越来越少,陈耀灵开始着手整理铜鼓故事。每看到一面铜鼓,陈耀灵都要反反复复向主人询问它的故事,造型有什么特别之处、纹饰有什么意义、图案代表什么传说等等。

        在收藏馆里,记者看到,铜鼓造型不一,有状如葫芦的、有如来佛双肩挑的、有散花仙女背着的……工艺粗细不一,粗犷者豪放大气,精细者古朴秀美。铜鼓身上的图纹更是千姿百态,从乳钉纹、人鱼纹、兽形纹、云雷纹,到狩猎、战事、钱宝、十二生肖像、双龙祈祷图,再到吉祥用语“永世家财 万代进宝”、“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等等。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经陈耀灵讲述,便都呈现其上,让每面铜鼓有了灵性。

        铜鼓是一部活历史,收藏一件文物,就是收藏一段历史深处凝固的传奇。

        铜鼓大都是单面的,在陈耀灵的收藏馆里,却有一面特别的双面鼓,他对记者讲起其中的故事:“这是一面许愿喜庆和谐双面鼓,鼓腰饰有鸳鸯、鲤鱼、青蛙等吉祥图案。相传红水河边邻近两个村,老死不相往来,两村一对男女青年却相恋了,无奈两村代表决定每村拿出一面铜鼓敲击祈福以求和谐,但击不出和谐之音;于是合一敲击,仍击不出和谐之音;最后铸造了新的双面铜鼓,并击出和谐美满之音,两村从此和睦共处。”陈耀灵一边说,一遍不停地深情抚摸铜鼓,眼里满是喜欢和珍爱。

        展鼓、舞鼓——铜鼓文化源远流长

        曾经有民间博物馆联系陈耀灵,要把铜鼓拿去作商业展览,并保证他一年数百万的收入。他不假思索婉言拒绝了:拿走容易,拿回来难,如果铜鼓里的文化断了,还能补上吗?谁又来证明东兰是“中国民间铜鼓艺术之乡”? 

        这同时也引发了他新的担忧,收藏的铜鼓不去展示,其传承的意义不是大打折扣?于是,陈耀灵想着给铜鼓找一个好去处,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民族璀璨的铜鼓文化。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身为东兰县政协主席,原本衣食无忧的陈耀灵,走上了举债建收藏馆的路。今年3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建,这个中国最大的民间铜鼓收藏馆开馆迎客。

        在收藏馆里,百余面形态各异的铜鼓,按历史、性质、用途等大致分放在鼓王厅、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鼓神厅,不仅具有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传承民间铜鼓文化的功能,而且也是铜鼓爱好者读鼓、品鼓、赏鼓、鉴鼓的好课堂。

        与其他收藏馆不同的是,在陈耀灵的收藏馆里,所有展品都是开放的,游客可近距离地观看、抚摸、敲打铜鼓。这些穿越千年时空、历经唐云宋雨、越过明月清风的铜鼓,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陈耀灵说:“让人们与铜鼓零距离接触,也许不经意的哪一次敲打,就能引发人们更多的兴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铜鼓、传承铜鼓,使得铜鼓文化发扬光大。” 

        正说着,陈耀灵递过一个击鼓棒:“来,我们一起敲一敲这面许愿喜庆和谐双面鼓。”只见击鼓棒末端的红绸在他的手里翻飞舞动。在他的指导下,记者也生涩地敲起鼓来。顿时间,双鼓合鸣,雄的一面浑厚宏大,雌的一面清脆悠扬,铿锵悦耳,撼人肺腑。

        本报记者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李 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