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9日 星期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十二五”,“让人民幸福”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中国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目标追求。
    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县域经济的领头羊,在2005年末全面小康达标后,江阴市就全面启动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探索实践。五年来,按照“五民五好”的工作要求,他们把“幸福”作为鲜明的施政导向和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在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为各地的科学发展、幸福建设提供了生动示范和有益借鉴。

    幸福哪里来

    ——关于“幸福江阴”的调查思考

    本报专题调研组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9日   15 版)
    江阴的 “五民五好”顺应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图为黄山湖公园内正在自娱自乐的市民们。 江萱摄

        序 言

        江苏省江阴市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一座现代化滨江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9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0万,下辖11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3个省级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充分发扬“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养育了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和五十分之一的500强企业。

        2005年末,江阴市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后,在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放大“幸福华西”样板效应,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建设,提出了以“五民五好”为核心的幸福江阴建设战略构想。

        五年来,江阴市始终坚持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全局,以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评价标准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新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八连冠”。从2006年至今,江阴市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生态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201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市)等40多项全国性荣誉。

        从全面小康到幸福江阴

        在巩固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进程中,江阴对自身的发展路径、发展理念和发展追求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创新提出并务实推进了幸福江阴建设。

        ⒈幸福江阴的提出

        2005年底,江阴市围绕“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达小康后干什么”等问题,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组成6个调研组,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外出向先进单位学习取经,与专家学者座谈探讨发展方略。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调研、讨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在夯实经济基础、力促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主观感觉,更加注重幸福感的得到与满足,把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真正建立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惠及人民”的科学理念上,不断提升科学发展内涵,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感到幸福、感受成功。为此,2005年末,江阴市提出了建设不含水分的、人民群众认可的、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幸福江阴战略构想。

        ⒉幸福江阴的内涵

        为科学界定“幸福江阴”内涵,江阴市委邀请了国家统计局、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专家评审组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研究,又在北京举办了“幸福江阴”研讨会,邀请中财办、中央政策研究室、发改委等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集思广益,最终于2006年6月在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将幸福江阴的内涵确定为“五民五好”,即: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五民五好”分别从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外部条件、主观感受、内在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江阴人对幸福观的独特理解。其中,“五民”是理性的,是政府的追求,“五好”是感性的,是百姓的期盼,“五民五好”成功地把党委政府的执政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政府与群众的共同意志,找到了一条政府与百姓共建共享、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发展路径。

        ⒊幸福江阴的评价体系

        为使“五民五好”的幸福愿景成为现实,江阴市提出用幸福衡量发展、以民生考核发展,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县域幸福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突出百姓视角。幸福江阴评价指标由民选产生,充分体现百姓意愿、反映群众呼声。2006年,江阴市开展了近20万人参与的“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从50个备选指标中选出了环境卫生满意度、家庭收入满意度、家庭和睦程度、心情愉快程度等10项百姓最关注的“幸福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经过群众座谈和专家论证,历经12轮修改,最终形成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有指标都以民生为核心,围绕“五民五好”进行设计,体现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与家庭和个人直接相关的指标达80%以上。

        二是突出主客观相结合。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客观(定量)评价体系和主观(定性)评价体系两部分构成,权重各占50%。总体上有机统一,操作上相对独立。其中,42个客观评价指标重点突出就业、收入、科教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并将每个指标按时序进度分解,明确责任部门,每年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50个主观评价指标重点突出百姓对工作、收入、环境、心情、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主观满意度。每年通过“第三方”测评机构的民意调查,真实反映市民的主观幸福感。

        ⒋幸福江阴的工作考核

        为引导全市各级干部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从2006年起,江阴市充分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逐年修订完善镇(街道)机关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从工作考核制度改革入手,把政绩考核由偏重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民生等全面均衡评价转变。工作考核由共性指标、特色发展指标和群众综合评价等三个部分组成,实行200分考核制。其中:共性指标考核分值为150分,特色发展指标考核分值为30分,群众综合评价分值为20分,实现职能部门考核与群众集中评议。共性指标主要考核经济转型发展(70分)和幸福社会建设(80分)等两项内容;特色发展指标则重点考核各镇(街道)落实市委、市政府幸福江阴建设年度重大部署以及体现地方发展特色优势的重点工作。在群众评议中则率先将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纳入政绩考核,将政绩考核的压力,转化为全市各级政府、各级干部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动力。政绩考核的“突变”,引导了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渐变”,实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举措

        江阴市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围绕“五民五好”,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的新期待、新追求,不断让全体市民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⒈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创业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赖以生存、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五年来,江阴市努力让全体市民在就业创业中创造幸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就业,努力让无业者有业、就业者乐业、有志者创业,使每一个江阴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劳动力7.5万人。新增就业岗位23.9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农村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

        ⒉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

        生活富裕是提升幸福指数的物质条件。五年来,江阴市努力让全体市民在致富增收中提升幸福,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拆迁惠民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等途径,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收入者占比。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184元和14898元,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十一年位居江苏省同级城市第一。

        ⒊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

        环境是社会发展、区域竞争最宝贵的资源。五年来,江阴市努力让全体市民在环境优化中享有幸福,坚持环保优先,创新生态修复,率先在全省开展镇域间生态补偿,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5.02%和20.05%。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区和各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6%和83.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比2005年累计提高7个点。

        ⒋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

        唯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诚信友爱、和睦与共。五年来,江阴市努力让全体市民在心情舒畅中感受幸福,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形成开放包容、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平安江阴、法治江阴建设,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积极实施老小区改造、平改坡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出公有租赁房,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

        ⒌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市民的整体素质决定城市的价值品位。五年来,江阴市努力让全体市民在素质提升中体验幸福,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城乡均衡发展。积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比2005年提高12.86个百分点。建成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片区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累计实施三轮167.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体系。在全省率先完成“村村体育健身工程”,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12岁,比2005年提高1.54岁。

        主要成效

        五年来,在幸福江阴的统领下,江阴市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全面小康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幸福基础更加稳固

        “十一五”期间,江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实力继续领跑县域发展。2010年,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预算内财政收入38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一般预算收入130亿元,是2005年的2.7倍。五年累计完成“三资”投农58.53亿元,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0%。工业总产值达到54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4:63.64:34.32 调整到1.9:59.1:39,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⒉城乡统筹快速发展,民生更加普惠均衡

        幸福江阴建设提出,“既要让城市人说好,也要让农村人说好”,坚持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是城乡规划全市域覆盖,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的全覆盖,形成“一中心四片区”的功能布局,中心城区规划拓展到198平方公里。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推进,全市所有镇村都能在15分钟内进入快速干道网或高速路网,全市域路网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23公里。坚持“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自然村公交覆盖率达到87%,公交出行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4%。三是城乡管理体制全社会联动,加快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实现12345公共呼叫服务、市民卡、“数字城管”等信息化工程城乡共享。加强新市镇建设和被撤并镇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结合农村“三集中”,实施居民与农民、本地居民与新市民的一体化管理,全市农民集中居住率从2005年的54.69%提高到2010年的68%。

        ⒊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江阴市不断加大机制体制的创新力度,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百姓得到了实惠,分享了发展的成果,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实现了GDP与GNH(国民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2010年度的民意调查显示,95.87%的被调查者对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和幸福,97.13%的被调查者对建设幸福江阴充满信心,江阴百姓的主观幸福指数达到87.44分,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⒋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党群关系更加融洽

        在谋求人民幸福的过程中,江阴各级党组织加强了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团结向上、政通人和、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市各级党组织形成了各镇(街道)争名次升地位、各开发区再创业作贡献、各行各业创新创造创优的浓厚氛围;转变了执政理念,江阴市各级党组织积极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扩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范围,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赢得了群众拥护,江阴百姓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从最新民意调查结果看,市民群众对党委政府服务的满意率为97.90%,对信息公开的满意率为96.37%,对依法行政的满意率为95.67%,党的建设成效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几点启示

        幸福江阴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普遍开展的幸福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⒈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离开了发展,幸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阴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现实路径,将发展的目标始终集中在“幸福”上,努力提升赖以满足幸福需求的客观条件。江阴的实践证明,坚持发展是幸福的根基所在,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幸福建设的根本方针;要把发展作为增进人民幸福的关键,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做好“蛋糕”才能分好“蛋糕”,努力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与民生的相互促进,不断增加人民福祉,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既是幸福建设成果的分享者,也是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幸福江阴建设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建共享;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促进人民群众的素质提升,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地团结一切力量,为幸福建设集聚最强大的合力。

        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实现幸福的条件和方式

        五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改变、认识的提高,幸福江阴建设的理念不断深化,方法不断创新。无论是用民主的方法促进民生,还是用市场的手段改善民生;无论是每年度的幸福江阴高层论坛,还是用国际经验丰富幸福江阴建设,都充分说明江阴的大胆探索、务实创新,而这也正是幸福江阴建设能够稳步推进的强大动力所在。江阴的实践证明,幸福是一个不断实现、不断满足,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再进一步加以实现的过程,必须随时把握时代条件的变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⒋必须坚持紧扣当地发展实际,着力破除影响城乡居民幸福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尽管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是,不同城市、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挑战、不同难题,因此幸福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也应有所不同。幸福江阴建设的实践证明,在幸福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发展的规律,抢抓发展的机遇,突出重点、因在制宜,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又符合百姓利益、群众期盼的特色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