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18日 星期一

    “科研文化”这块地不能荒

    陈松友 刘辉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18日   13 版)
    科研诚信的建设离不开科研文化的制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研文化观念影响着他对科研责任的认知,能否在科研活动中履行科研诚信的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这种认知;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科研诚信的监督和评议者而言,科研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他们对科研责任、诚信行为的认知,而且影响着他们对科研行为结果监督评议的态度。朱江绘

        ■提要  科研文化构成了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土壤条件,它决定了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制约着国家科学政策的导向、科研体制的安排和学术传统的特质,给科学事业的发展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是实现科研诚信的文化生态基础。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从科学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研究的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求实、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在科学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应当恪守科学价值准则以及科研活动的伦理与制度规范。但是近年来,国内出现了许多违反科研道德及制度规范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使科研诚信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科研诚信问题既关系到科研体制,又关系到科研文化。科研诚信的建设自然离不开科研文化的制约。一方面,对于科研人员而言,科研文化观念影响着他对科研责任的认知,能否在科研活动中履行科研诚信的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这种认知;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科研诚信的监督和评议者而言,科研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他们对科研责任、诚信行为的认知,而且影响着他们对科研行为结果监督评议的态度。因此,重视科研文化建设,耕耘好“科研文化”这块土壤,是实现科研诚信的重要基础,绝不能荒了“科研文化”这块地。

        走出单纯以论文数量为评价指标的学术评价误区

        科学真理不是权威的女儿,而是时间的宠儿

        建设科研文化,首先要走出单纯以论文数量为评价指标的学术评价误区。

        当前,在国内科研工作者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社会评价中,过于看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出于业务考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以及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等工作的需要,国内的许多科研机构和单位将学术评价量化和等级化,即简单地、不科学地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等级,作为衡量和考评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还有好多单位规定:研究生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否则不能答辩。职称评审也是根据职称的层级,规定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多少学术论文等。引进人才也是按论文的数量与档次论价,特别是近几年,一些单位开始实行岗位聘任制,不达标者不再继续聘任,甚至低聘。“在这种越来越重的压力下,设法达到评价标准便成了科研工作者关注和追逐的焦点,于是,定量评价的负面作用就会在人们良好的初衷和不经意的追求中被不断扩大。”(张三香 张福增 秦晋芳:《论学术环境污染之根治对策》,《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在科研成果的评价导向上,论文数量成为评价科学成果的客观标准,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为论文的数量和级别而奋斗,背离了科学研究的目标。这也必然会促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氛围,结果导致科研诚信问题的发生。

        因此,应当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在科研论文发表之后,需要等待一些时间,要根据被引用的情况来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多出成果是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是科学研究有它自身的规律,它要求研究者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积累和研究方法;从研究到发表成果的过程往往很漫长,研究者要忍受寂寞甚至不断面临失败;论文发表之后要慢慢地经由同行的检验。科学真理不是权威的女儿,而是时间的宠儿,因此确立“科研等待”的心理准备与评价观念十分重要。

        消除对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等同评价的观念

        与发达国家共享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将会是极为昂贵和低效的,除非我们满足于别人的残羹剩饭

        科研文化的建设,还要消除对不同性质科研活动等同评价的观念。

        在科研活动中,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项目三者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等同评价。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无论在科研政策制定者中,各单位考核规范的制定者中,还是在科研管理者或是普通民众中,都有一种普遍的态度,即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项目是等同的;在评价基础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项目时往往采用同一做法,即量化规划管理与定量评价的模式。这种量化规划管理与定量评价的模式,使许多科研人员为适应规定的要求而生存,导致一些人走上学术造假之路,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为此,应当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科研项目策划、管理和认定方式。特别是在评价办法的制定上,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实行不同的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注重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特别要把科研的质量与原创性放在第一位,强调不能以数量代替质量。具体来说,要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活动建立不同的评价导向,对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应用项目的产业化等不同类别的科研活动,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并明确界定评价工作中相关各方的职责。对于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项目,要以市场效益来评价;对基础研究项目要以研究质量而不是以论文数量来评价,且对于无保密要求的重大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还可邀请一定比例的境外专家参与,以推行科学技术评价国际化。

        当前有一种相当流行的看法: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很多,提高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又是非常困难,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把我国有限的科研资源集中于应用科学和发展社会需求有关的技术上,基础科学应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短视的看法。要知道,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来讲,科学不应当只被功利性地看作技术和社会福利的工具,基础科学是科学文化和技术进步的源头。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石,科学文化尊重智性的追求和对客观真理的理性探索,要使科学文化生根结果,基础科学研究可提供最富饶的土壤。

        学者蒲慕明曾说过:“中国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正是基础科学的薄弱,尤其是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在一个越来越讲求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时代,与发达国家共享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将会是极为昂贵和低效的,除非我们满足于别人的残羹剩饭。”在我国,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有利于克服当前科学界的急躁倾向。

        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淡化科研必须成功的色彩  

        科研的过程带有巨大的风险,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

        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淡化科研必须成功的激进色彩,也是科研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这就容易产生“一年磨十剑”而非“十年磨一剑”的不脚踏实地的浮躁研究氛围。科学研究的本质规律决定了科研的过程带有巨大的风险,有成功,也有失败,也许更多的是失败。我们只有承认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才能倡导一种锐意创新、勇担风险的价值观,才能提供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才能营造一种摒弃浮躁、踏实创新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学术风气。

        科研文化构成了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土壤条件,它决定了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制约着国家科学政策的导向、科研体制的安排和学术传统的特质,给科学事业的发展以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是实现科研诚信的文化生态基础。重视科研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陈松友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辉为吉林大学农学部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