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4月16日电 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从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针对历年来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问题,上海分析梳理出12个问题,研究提出了17项具体举措,努力回应群众关切。其中,慢性病患者配2-4周药,切实加强三、二级医院的门诊力量,严格控制过度医疗行为,全面落实院前急救的就近急诊原则和医院首诊负责制等8项举措,将于近期全面落实。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介绍,“看专家难、号贩子多”,“小病大医”,“假出院”,“自费药和医疗器材等红发票负担重”,“社区配不到药、配药限量”,“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救护车被压车,到达晚”,“医务人员态度生硬”,“周末、节假日社区不开门诊”,“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就医过程多次排队、多次付费”、“经典廉价药配不到”,这些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取见效快、易操作的措施来解决或缓解,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另一方面,很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体制机制改革,依靠医改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于3月16日至22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合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日前对文件进行了26处实质性修改。沈晓明表示,上海将紧抓新一轮医改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打造“1560”就医圈,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改革,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同时探索家庭医生制度,为每位市民提供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