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熊杰,今年82岁,是原常德远东稀有金属公司退休干部。从1997年起,我和老伴两个就住在新村社区,到现在也有十几年了。
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特别想和儿孙聚在一起,相互有个照顾。可是我们住的这房子是上个世纪修建的木板房,只有17平方米,摆了两张床也就没有多余的地方了,厨房也是我们后来搭的一个偏棚,勉勉强强够我们两个人坐下来吃饭。女儿、外孙来了,也没地方落脚。女儿虽然孝顺,但经济条件也差,虽担着心,又没办法。
女儿怎么不担心呢?我们这里的房屋又低又矮、密密麻麻的,又都是老旧的房子,巷道又窄,没有消防通道,没有消防栓,电线老化,特别容易引起火灾。我们住在这里后,我记得就起了6次火灾。下水道也不通,下雨时地面积水很深,有时都漫到家里,我们扫都扫不干净。我们的水电都没有单独立户,费用是大家共摊的,也不好管理。很多原住户都搬出去了,现在租住的外来人口比较多,人员复杂,治安不是太好。这些都算啦,最让我们头疼的是晚上,我和老伴年纪大了,上个厕所都要摸黑跑好远,只好摆个尿盆在床底下。不过呢,因为这是国有直管公房,我们每月只出17元的房租费,还算便宜。
听说今年市政府搞棚户区改造,我真的很高兴,这是政府关心我们,为我们办实事,我举双手赞成。同时我还有点担心,以前说搞旧城改造,要改造我们这里,来了人调查一番,又没消息了。开发商都说改造这里搬迁难度大,没有钱赚。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落实不了。
问我有啥要求?年轻时为了工作,为了儿女,没有建个“安乐窝”。现在年纪大了,只希望在有生之年住到有厕所、有厨房、有阳台的现代楼房。儿女、外孙来了也有个落脚的地方,最好像别的小区一样也有绿化和公共设施,建一个老年人活动室,老人家在一起扯扯白话、打打小牌,那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本报记者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李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