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副主席、意大利罗马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坎托莱先生,每每提起他的一名中国门生,总是赞不绝口,称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国际神经外科领域“一颗明亮的新星”。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家菅凤增博士。
■人物简介
菅凤增,1990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97年,前往意大利深造,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临床医学博士,成为首位在欧洲获此学位的中国大陆学者。
2004年回国后,菅凤增应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邀请,加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合作完成了国内首例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手术。2005年,他在凌锋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赛米教授指导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
几年来,菅凤增跻身于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成果,其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内或国际均处于领先水平。
■首创治疗新技术
——让百余患者摆脱死神威胁,在国际医学界引起轰动
菅凤增首创了“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是指枕骨和第1~2颈椎部位的先天性骨性畸形而导致延髓、高位颈髓受压。患者常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骤停。传统治疗手术风险高,费时多,患者痛苦大,费用高。
经过多临床研究,菅凤增开创了简单、有效、快速、安全的“单纯后路”新技术,从患者颈后方一气呵成地完成“复位、减压、固定”。手术时间只需2—3个小时(而传统手术需10多个小时)。术后次日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手术费用也从原来的10万元—12万元减少到3万元—4万元。截至目前,他已为127名患者实施了该项手术,取得了奇迹般的治疗效果。
菅凤增此项技术研究报告在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Neurosurgery》上被刊出,立即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重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赛米教授称其是“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教授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努力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
■创新效应
1 减少危险性和并发症
2008年,菅凤增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
2 大幅降低治疗费
2008年,菅凤增还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传统手术方式是切除椎板,解除骨质压迫,但同时会破坏肌肉、韧带,以至对腰椎的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故需固定腰椎。而菅凤增发明的新方法,只通过很小的手术切口,在显微镜下对一小部分骨质实施切除,即可达到同样的椎管减压效果。其手术创伤较传统技术大为减小,对脊柱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因此无需螺钉内固定,手术后腰椎的活动可以完全保留,是典型的“功能性手术”。患者在术后5天即可出院,治疗费用由8万多元降至3万元。
3 让疑难病患者获新生
2009年7月,菅凤增又创造了一个国内首例: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当时这位55岁患者的颈椎、胸椎、腰椎黄韧带增生钙化,伴颈椎、胸椎多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脱出,已不能站立。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脊髓已被压成了纸样薄片。若采用传统手术方式,从前侧切除椎间盘,手术创面会很大,难度和风险极高。于是,菅凤增大胆提出了利用显微镜及内窥镜结合、单纯后路手术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法对医术要求非常高,操作中的微小失误都可能造成患者双下肢截瘫或大小便失禁。菅凤增做了大量术前准备,并对一些手术器械做了改进。手术中,他在内窥镜下将压迫脊髓的椎间盘及骨化的后纵韧带全部切除,毫厘不差。为防止术后可能造成的脊柱不稳,又使用内窥镜进行了椎弓根及钛棒的内固定。术后第一天,患者双下肢活动功能即有恢复,一周后就能下床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