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3月11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首演结束后,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对《长白神韵》的创排和成功演出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大家一致认为,从文化的角度讲,《长白神韵》体现了东北、特别是吉林“好山、好水、好土地”的文化底蕴,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具象化、抽象化的表现手法,使我们既把握了大中华文化的脉搏,又深深地体悟到了东北文化的鲜明特色。从舞台的角度讲,这台歌舞比较纯粹,比较成熟,比较完整,实现了舞台艺术本体与LED等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视觉、听觉浑然一体。舞台结构完整,串联借助二人转的形式,具有新意和特色。从观众的角度讲,这台歌舞体现了大众性、娱乐性、时尚性,容易在现场产生互动。同时,与会专家对该节目进一步加工提高、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
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精品创作展现实力
吉林省文化厅厅长 林 君
经过文化体制改革的洗礼,吉林歌舞正在焕发勃勃生机,吉林歌舞现象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央视春晚频频亮相,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高度认可。为充分发挥吉林的歌舞优势,繁荣文艺演出市场,促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进而打造长白山文化的靓丽名片,我们利用近一年的时间,由吉歌集团吉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排演了大型时尚歌舞《长白神韵》。
它展现了长白山诞生的远古历史,描绘了长白山特有的瑰丽画卷;突出体现了长白山文化久远悠长、博大精深、厚重质朴、自强不息的特点。整场演出赏心悦目、妙趣横生,汇集了人文与自然深度融合的崭新风貌,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新的尝试。
《长白神韵》是体现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长白山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歌舞品牌节目。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对《长白神韵》的创排、生产、演出给予了倾力扶持。从创意提出、情节架构、资金投入、宣传推介,以及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无不缜密策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演职人员更是不辞辛劳、全力以赴,用满腔热忱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投入到《长白神韵》的创排中。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10年12月23日,《长白神韵》在长春市正式与观众见面。首演当日,容纳1500人的吉歌集团东方大剧院座无虚席,过道都被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吉林省文化厅的几位负责同志不得不挤在灯光操作台观看演出。据观众统计说:“这场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先后赢得了40多次掌声。”首场演出开门红之后,《长白神韵》又在省内成功演出十几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
为了进京汇报演出,让首都观众一睹《长白神韵》的风采,《长白神韵》剧组广泛吸取专家学者、观众等各方意见和建议,边演边改、反复推敲、精雕细刻,奉献一台精益求精、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舞台艺术精品。2月下旬,编导组专门对个别节目进行了集中修改,演职员加班加点,对晚会的各个细节进行反复调整。我们渴望利用这次演出的机会,倾听首都各界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提升《长白神韵》的舞台魅力,弘扬长白山文化,冲击国内演出市场,进而走向世界。
文化产业必须向精品化方向努力
吉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刘春梅
我公司创排的大型时尚歌舞《长白神韵》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京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同志观看演出后给予高度评价,“两会”代表和首都观众观看演出后给予广泛赞誉,2800个座位的北展大剧场座无虚席。两晚各1个半小时的演出,竟赢得了每场50余次的掌声、10余次叫好声和欢呼声,演出谢幕时,全场观众一直用手掌打着节拍到结束。如此众多的观众,没有一个中途退场的,演出结束还有近半观众流连忘返,频频向演员招手致意。剧场工作人员说,该剧场已多年未见这么多观众和这么热烈的场面了。我和我们的演职员也个个激动得泪眼纷飞。我们的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坚持了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进行了努力。
品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最高价值在于创造品牌。近些年,我团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始终注意了文艺演出作品的地域化与个性化,先后排演了几个饱含地域特色的演艺作品,但不够精,没有形成过硬的品牌,因而影响不大,市场张力不强。
为了转变这种状况,我们从2008年年底开始,努力寻求制作演艺精品。制作精品除了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外,必须有高超的创作团队,首先是一流的导演。我们瞄准了中国东方歌舞团创作中心主任何利山和国家一级编导唐文娟这些“名导”。然而“名导”并不好请。但我们不气馁。我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先后4次去北京与两位导演商谈,其中一次我从晚8点等到12点,终于等来了导演。我又充满激情地与人家谈到凌晨4点,终于感动了两位导演。近两年的创作排练中,我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长白神韵》创排成功。2010年底开始在省城长春演出19场,可以说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演出收入达300余万元。我们初步尝到了文化产业精品的甜头。
初战的胜利激励我们向更高目标进军,决定在全国“两会”期间进京演出。为了进一步打磨精品,我们借助各方面力量,对《长白神韵》进行了反复的补充完善、精雕细刻。从一招一式“雕”起,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微小动作都不放过。演员们为了把《长白神韵》演得更精,连续多日加班加点,有时一晚只睡两个小时,伤痛不下火线,有病咬牙坚持,甚至在现场边打“吊瓶”边排练,终于使这台晚会日臻完善,成为广受赞誉的演艺精品。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和首都专家的建议,对《长白神韵》作进一步的打磨,早日实现“打入到全国市场,并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目标。
展现吉林的好山好水好土地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潘志涛
看完《长白神韵》太激动了。我从事了几乎一辈子民族民间舞蹈,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转化为舞蹈,升华成艺术。《长白神韵》有生活、有情感,也体现出主管领导有眼光,站得高看得远。这台原创节目以时尚手段表现民族民间艺术,是对我国民族艺术的继承和贡献。
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长白神韵》不仅在现代科技和舞台表演方面很好地升华、融合,而且舞蹈演员们还做到了在一些细小的动作上都有进步和创新,这种进步既有传统,又有现代精神,这是很难的——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着这一点。
现在有很多民族民间节目看上去很漂亮、豪华,但饱含自己家乡情感的却很少。民族民间艺术重要的是表现好山好水好土地、好人好事好家乡,体现的是民族情感和民众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显得亲切,而且跟观众息息相关。《长白神韵》就做到了这一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发展能否跟得上这种进步呢?这是摆在艺术创作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常常会发现,现在的许多节目,或者带有芭蕾特点,或者属迪斯科类型,就是找不到自己。但《长白神韵》这台晚会就都是自己的,在自己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升华到一个高的水平,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如果每个省都这样做,那十年八年以后就不得了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就能和经济同步了。
《长白神韵》围绕着长白山,围绕着民俗活动等展开,有很多巧妙的构思。它把民俗的活动抽象到舞台上,又跟舞台结合得很完美。其中几段舞蹈非常精彩:《飞舞的丹顶鹤》形象准确、构思巧妙,“手绢花”在《花开时节》、《喜过大年》中运用得很精彩。在一些其它的欢庆场景中,也尽量运用了我们民族舞蹈的技术技巧,运用了更多的巧思。节目当中出现的高跷技术技巧也是非常好的,这些都能够让人看到我们自己民族艺术中的瑰宝,这是非常可贵的。
《长白神韵》中的几段舞蹈堪称完美,在其它的晚会中难得一见。这些创新和创作,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关教材的建设。老百姓原始的舞蹈还不能进课堂,只有当老百姓的舞蹈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升华,才能进到课堂里面,并继续为舞台服务。
追求艺术的个性化
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编导 余大鸣
我最赞赏的是这台晚会的这个“原创”,在追求时尚的同时,还追求它的艺术生命的个性化。每个艺术表演团体,要生存,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我觉得在这台原创时尚歌舞当中,看到了创作者们,包括整个艺术团队,从视频到舞台,再到音乐,到舞美,在总导演统领下的一种审美定位与追求。在这台节目当中看到了二人转的时尚,看到了质朴的舞蹈,看到了东北人对生活的热爱,也看到了我们把诗情画意借用舞蹈手段表现得非常唯美。
我特别喜欢《美人鱼》,我觉得它用时尚这两个字特别恰如其分。这台节目中多媒体视频跟舞台作品结合得最好的范例就是《美人鱼》。舞蹈和歌结合,和音乐结合,是我们这台节目的主体,多媒体为我们拓展了表演空间和环境。建议导演应该大胆运用这一手段。还有我觉得舞美和舞蹈表现结合得也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服装、道具和舞蹈审美融合得比较好。《花开时节》、《舞动冰凌》两个舞蹈的服装设计既时尚又适合舞蹈作品的特征,手绢赋予它的那种生命力和舞蹈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是非常好的。
彰显吉林特色和中国风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创作室副主任 夏广兴
总的看起来觉得这台节目构思非常巧妙,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追求时尚元素。能够把自己想要展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做出来,获得别人的认可,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节目在创新和时尚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个基本的艺术创作原则。
我觉得这台节目整体上突出了中国文化,还是比较大气的。它不仅是代表了吉林文化,更应该说是代表了中国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气势和底蕴。节目的声光电等技术运用得非常不错,高科技的融入和使用比较成熟,值得总结、研究和发扬。
另外,这些舞蹈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吉林的自然特征和人文风貌给了导演灵感,使导演能够深入下去,把它消化了以后又放射出来,给了我们所有人一种愉悦和感动,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是成功的。每一个舞蹈的特质和每一个形象的捕捉都非常有特点,都非常生动,并且编导进行了提炼。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提炼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大中华、吉林省的特征。通过这台歌舞,我感觉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民族本原的东西永远不要丢掉。这台歌舞经过吸纳各个专家的意见以后,应该深度地总结提高,肩负起打破传统歌舞晚会模式的重任,希望吉林省歌舞团把它推得更高更远。
散发着巨大“磁场”
北京战友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剧、艺术指导 赵 明
这台节目给我的第一点感受,是看到了一种凝聚的感觉。它凝聚了一种情怀,一种气氛。这种情怀是创作者、领导者和组织机构对文化的情怀,这种气氛是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无形交流的气氛,没有这种情怀和气氛,我相信演职人员不会全身心投入进去。演一出好戏,关键得有一个磁场,能够深深地把观众吸引住。北展剧场是一个非常难出效果的演出场地,有2800多个座位,而且观众位置非常散。而《长白神韵》的演出真的像有一个磁场把观众深深吸引住了。还有,通过这台歌舞,我看到了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往往一台好戏可以盘活一个团队。这次演出是吉林省歌舞团转企后第一次在北京亮相。以这样的一种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值得庆贺。
第二点感受,是导演的全方位谋划。在节目的整体流程中总有兴奋点,不管是舞蹈的兴奋,还是舞台行为的兴奋,或是视频的兴奋,都自然而然地传递给了观众。就这台演出来讲,观众的情绪达到了一个兴奋点,而且是有感而发的。一台节目的品质就在于它的串联方式,导演能够启用二人转这个串联方式,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神来之笔。视频的运用也恰如其分,这也是这台节目最为突出的一点。导演对这个东西有一种超常规的想象和设计,所以才生成这样良好的感觉。
这台节目还给我两个印象、两个感受。一个是三段式的场次设置非常简单、合理,没有什么牵强,非常自然,而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合理。另一个是“不强求”。节目把大家都熟知的生活细节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比如《花开时节》中的“手绢花”巧妙新鲜的运用等,展现了独特的东北文化、长白山文化,非常亲切自然,使人容易接受。
把时尚融入创作和演出中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 郭 磊
看完这台节目后,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这种审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整台节目风格浓郁,特色鲜明。再提几点建议:
一是歌舞题目中能不能把“时尚”二字拿掉。时尚应表现在我们具体的创作理念上,让我们看到既有浓郁的风格,又有现代的意识,时尚在整个演出中体现出来就可以。
二是整台节目的串联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像二人转还是其他的一个什么手段串联整台节目,使它更为集中,引导观众进入到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里面去。现在这一块还不够集中,如果从头到尾有这么一个串联方式,这台剧就显得更为完整。
三是风格的统一问题。既要有时尚的东西,又要把我们地地道道、浓郁的风格展示出来,我觉得编导以及创作班子在这上面已经煞费苦心了,但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吉林还有很多非常著名的特色的文化元素,如何更好地去抓住它们,使其具有我们自身的元素和风格,需要加以研究和挖掘。
节目在内容选材这一块,我觉得可以更丰富。比如说《老爷们鼓舞》,就相对显得单薄。观众很期待看到他们敲鼓,结果只有鼓棒,没有鼓。还有《冬捕欢歌》挖掘得也不够,“欢”的成份没有体现出来。
可以说,整台节目的“点”找得非常准、非常好,但如何让它们统一起来,突出吉林的特色,围绕长白神韵体现出来,还要精雕细刻。
了解吉林 了解长白山的窗口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 蔡体良
整台节目比较完整,比较成熟,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让我了解了吉林,了解了长白山。因为这些形象在其他的场面上或者通过电影、电视也了解过,但是在舞台上,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让我全方位地俯视了吉林的文化以及民俗民情,吉林的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所以说让我很振奋。
从舞台角度来说,我觉得整体上做的比较纯粹,比较纯真,也比较纯朴,所以说是很好的艺术享受。
一是整台节目运用了LED,做得也比较精美,和表演结合得也很好,增加了舞台的可看性,增加了观众们期盼的神奇感。
二是演出服装做得很好,我认为“时尚”二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装里,从每个节目、每个人物形象来说我觉得是鲜明的,有地域色彩、民间民俗色彩,让观众每一场都眼前一亮。所以,服装的整体造型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创作路线的重大转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蹈》执行主编 茅 慧
看完了这台演出后,我感觉吉林省歌舞团在创作路线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首先,从文本上来说它有几个特点:
一是在取材上突出了地域性,并且结构饱满,框架扎实;
二是内涵丰富,节目的绝大部分都是取材于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典型性。
其次,我觉得这台晚会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健康的内容、乐观向上的整体情绪氛围,这是它的一个基调,是大众所需要的一种东西,而不是像一些“小众”的舞蹈艺术;
二是它的娱乐性,包括它跟观众互动,以及它的一些生活化的内涵,就是快乐,看完了以后觉得不累,不费脑子,轻松愉快,很受观众喜欢;
三是它的舞蹈文化的观光性。观光是一个旅游概念,通过观看这场演出,观众能够把吉林长白山的地域风光及各种民俗的舞蹈文化、歌舞文化,都领略到;
四是它的原创性和时尚性。整台节目中相当一些成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对这个遗产进行新的舞台形象的开发,是可贵的。还有大屏幕的运用,特别是在细节上处理得特别奇妙、精准、唯美。
另外,表演制作上的本土化。演员构成几乎没有外援,这在省级院团制作大型作品中,还是一个比较勇敢的做法,完全靠自己真实的能力去完成一个艺术创作的精神和行动,令人钦佩。
(文字整理:王兴隆、孟凌云 摄影:宋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