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高平)全面揭示我国“壁画博物馆”的《美岱召壁画和彩绘》一书历时3年多的编著,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出版发行。文物专家称,该书的问世是我国文物保护和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开启了美岱召研究新阶段,为研究明代后期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蒙、藏、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途径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
坐落在包头大青山脚下的美岱召,是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蒙古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阿勒坦汗于1557年主持兴建的政治中心大板升城,初为阿勒坦汗的金国都城,1606年改建成寺庙,成为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的寺庙之源和弘法中心。美岱召占地6.25万平方米,是内蒙古现存最大明清古建筑群。
美岱召的壁画和彩绘始创于明代后期,清代早期又有增补和重绘,遗留到今天,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其壁画画面恢弘、技法精细、构图严谨、内容丰富,最主要是壁画保存完整,世所罕见。其内容涉及明晚期阿勒坦汗家族人物及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广为学界关注,被誉为“壁画博物馆”。
该书主编、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张海斌说,拍摄和读解美岱召壁画并将之集结成册,可以说是30多年来几代文物工作者共同的心愿。近几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美岱召保护和研究工作,责成包头市文化局和土默特右旗共同组织对《美岱召壁画和彩绘》的拍摄和编写工作。历时3年的努力,《美岱召壁画和彩绘》终于与读者见面,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首次全面公布了美岱召壁画和彩绘的资料,特别是成功拼接完成了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四壁壁画全图,全面拍摄了殿顶彩绘,为美岱召壁画研究搭建了平台;首次对美岱召壁画和彩绘作了全面的解读研究;首次对美岱召以往的研究做了梳理概括,理清了美岱召城址的考证、城门石刻等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认为,该书的出版是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件盛事,为人们深刻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传承和藏传佛教提供了丰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