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萍是我们县“快乐大舞台”的获奖者,她前边唠的是实嗑。我们昌图县地处辽宁省最北部,位于辽、吉、蒙三省区交界,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年产粮食超过20亿公斤。可是,随着县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强,我们总感觉到还缺点什么。琢磨来琢磨去,都觉得是“文化”。
经济建设是“筋骨皮”,而思想文化是“精气神”。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则,全面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2007年,投资300万元建成面积3000平方米的县文化中心大楼,紧随其后,投资近百万元的昌图籍航天功勋科学家王永志事迹馆、昌图籍著名书法家佟韦艺术馆、站前广场、北山文化广场、龙之韵休闲广场陆续建成。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昌图全县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8个,镇村标准文化广场85个,村文化室190个,农家书屋64个,文艺演出团体、舞蹈秧歌队120多个,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总面积达到了518万平方米,是“十一五”初期的3倍多。
然而,我们毕竟是一个农业县,基础差、底子薄,文化建设欠账多。“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名县战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挖掘历史文化,搞好八面城、四面城、马仲河镇古城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开发;二是发展传统农业文化,做好满清中后期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三是发展现代文化,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镇村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还要投资2000万元建设9000平方米的“文图博档馆”,投资兴建体育场、游泳馆,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书法、绘画、剪纸、传统秧歌、农家餐饮等10大特色基地,打造“昌图文化景观带”,建设“全国书法之乡”和省级美术写生基地。到那时候,朱秀萍准定更幸福。
(本报记者毕玉才、特约记者刘勇、本报通讯员林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