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9日 星期二

    美国大学的阴盛阳衰

    薛 涌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9日   13 版)

        大约在四分之一世纪以前,女生占据了美国大学生的大多数。自此以后,不管是在人数上还是学习成绩上,女生样样领先,甚至造成了美国大学生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目前,男生仅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42%。“男生荒”已经成了许多大学面临的危机。

        比较美国各级学校的性别比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曲线:在教育的阶梯上,越往上走,女生越占优势。

        男生日减的现实,是由学业表现决定的。在哈佛,55%的荣誉毕业生是女生。在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有64%的毕业生是女生,她们获得了79%的最高荣誉summa cum laude。

        不过,数字下面的现实非常复杂。性别比例的失调,和阶级、种族等因素纠缠在一起。比如,出生于人口中最富的四分之一的家庭(即收入在97500美元以上)的大学生中,有52%是男生,并没有阴盛阳衰的问题。女性在高等教育上高出男性最多的,是在黑人之中。在低收入的拉美裔和白人中,女性也远比男性表现为好。

        这种情况,自然反映在各个层级的大学的性别比例上。比如,一些顶尖的大学,学生大部分出身于中高产阶层,或最富裕的1/4人口,学生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并不严重。但在一些普通院校,则女生占绝对优势。

        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发生?回答这一问题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不仅涉及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还和男女先天的差异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女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末崛起,70年代初开始大学男女同校。虽然社会对妇女的种种歧视几十年还没有消失,但男女同校后大约10年的时间,女生就成了大学生中的多数。如今,这一优势越来越大。

        如下的解释也许更有说服力:在女权运动以前,女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在同一个教育平台上和男生竞争。20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没有消失,然而女生终于可以和男生在大致对等的条件下竞争了。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先天的不同,以及女性所拥有的某种社会品质,使女性在竞争中逐渐超出。

        神经心理学家Louann Brizendine的研究表明,女性大脑中叶前部皮层发达并且成熟得早。这部分组织主管自我控制。女性在这方面的优势,使她们更有耐心,更喜欢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脑岛主管直觉和同情。女性这部分组织比男性的大而且活跃,使女性对别人的感情更敏感,更有社会能力。

        总而言之,女性更注重感性,更喜欢三思而后行,更善于社交,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更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如今的社会,越来越依赖人际的交流和联系而运转,个人和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更重要。女性的社会能力,明显使她们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女性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强。这使她们能够在很早的时候就比较审慎地计划自己的一生,并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计划,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广泛接受别人的各种意见。这就使女孩子更用功听话,更注意考试成绩。《纽约时报》不久前采访大学生,不管男生女生,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女生普遍用功,男生则有许多在混日子。

        一位美国女生还概括了女大学生们的普遍心态:她们希望有辉煌的事业,但也希望有家庭,生儿育女,要有几年不工作。所以从上大学起就有一种提前赶路的紧迫感,要先建立一些优势,以后才可以有余地停下来建立家庭。

        面对这种阴盛阳衰的现实,许多大学开始采用对男生倾斜的招生政策和教育课程。比如Dickinson学院展开了吸引男生的计划,在招生材料上,增加了许多男运动员的照片,突出物理中心、计算机中心、数学中心等有男生特点的东西。在录取时,也适当放低男生的标准。

        ——摘自《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