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8日 星期一

    多元声音下倡导独立“评格”

    作者:王 晖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8日 14版)

        当下,文学批评体制发生了重要的演化裂变,从以创作研究者和学者的批评,转化生成为四种批评态势并存的格局。

        上世纪80年代,“专业的批评”有活力、有魅力、有潜力。那时,全国知名的批评家大部分在作协文联系统,甚至还产生了至今都令人难以忘怀的像贺绍俊与潘凯雄、王干与费振钟、盛子潮与朱水涌、汪政与晓华等“双打”批评家。他们基本在学院体制之外,但却是撬动文学复兴大潮的主力。灵动、敏锐、感性、文美是这种批评的个性,它具有传统审美批评的元素,当然也有时代印记。

        “学院的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批评的理论化。就像20世纪的作家更多的是在考虑叙事技巧而不是故事本身一样,理论化的批评关心的也不再仅仅是具体的文本,而是批评本身,即在一定的批评理念、批评方法和批评范畴之内分析文本。“学院的批评”有其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优长,但要力避走向“高头讲章”、八股与教条,因为批评毕竟与文学史研究的路径有所不同。

        至于“媒体的批评”和“网络的批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产物。就像审美渗透进日常生活一样,批评也正在普泛化。对前者而言,以获利为目的的功利性使批评异化;对后者而言,以全民参与为表征的狂欢化使批评复杂化,成为后现代文化的注脚。

        文学批评体制的当下变局,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原因和文学批评自身应对的规律,它所带来的一个实质性结果就是批评的多元化——这既是批评者身份的多元化,也是批评理念、批评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化在使得当下文学批评呈现色彩斑斓、众语喧哗景象的同时,也使之遭遇了种种危机。要化解这些危机并重建其阐释文学的有效性,文学批评伦理的构建不容忽视。批评的基本对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批评者的职业操守等理应是批评伦理最为重要的内涵。这些虽然是常识,但也是人们最容易轻视和遗忘的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批评利益化甚至流水线化的时代。

        在文学批评伦理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强调以文本为批评中心。批评的本意是“判断”、是“解释”、是“选择”、是“品鉴”,这包括当下的各种文学现象,当然,这些“现象”应该以文本为中心。如果说,人是文学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那么,文本就是批评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

        以文本为中心,就是要求批评者立足作品个案本身,其评论应当是认真研读生灵活现的文本之后的产物,是立足感动和感念的“文学”的批评,而不应是不顾文本个案事实、仅仅依赖某种惯常文体定义进行的“概念”批评或“印象”批评,抑或是依据文本之外的某些人情、圈子和利益等因素所进行的现实功利性批评。

        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充分表达出批评者的艺术感受力、艺术辨别力和艺术想象力,展现出批评者的学术气质、创新气质、思辨气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批评者对于文学的真情挚爱、独立的人格和“评格”。

        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是独立的学科、应当具有独立的思想,不应成为作家的附属品和文本的注脚。面对文本,批评家完全可以按照他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去阐释,而不一定要去对应作家的所思所想。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是“独立的同时也是互动的”。

        可以说,在商业化时代,一个文学批评家能够保持自身对于文学的真爱,能够淡定而独立,无疑是其从事真正批评的前提,是其批评始终不偏离文学轨道的有力保证。独立人格将带来独立的“评格”。批评决不是信口开河的玩笑,而是严肃的科学活动,它要求实证、思辨和审美,三者互为联系,缺一不可。

        在当下批评的变局中,相比较“专业的批评”,“学院的批评”在批评伦理构建上的问题要大一些。扪心自问,在目前从事批评的大学教师中,还有多少是以“文学”的批评为己任的?在当今这样的学术体制之下,生存伦理远远大过学术伦理,功利取向远远大过兴趣取向。因此,学术体制不改变,真正的文学批评难以在学院里实现。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寄希望于“网络的批评”。相对于“学院”,它应当可以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

        当然,在构建批评伦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批评样式,应该给予最大的宽容,特别是要抛弃等级观念,使其独立生长。法国批评家蒂博代曾经在谈到“自发的批评”、“专业工作者的批评”和“艺术家的批评”时说:“毫无疑问,应该把三种批评看作三个方向,而不应该看作固定的范围;应该把它们看作三种活跃的倾向,而不是彼此割裂的格局。”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目前已经存在的四种主要批评样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