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严格管理水资源 推进水利新跨越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2011年3月22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10版)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九届“世界水日”,第二十四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同时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管理水资源,推进水利新跨越”。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目标,全社会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要清醒地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长期以来形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水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8倍,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不到50%,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资源形势更趋严峻,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一号文件鲜明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这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强化水资源管理,切实加强监督考核,坚决守住三条红线,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一是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快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的禁采和限采范围,实行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抓紧制订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地下水压采方案,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坚持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

        二是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形成节水型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高耗水项目、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加快制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国家标准,及时修订区域和行业用水定额,强化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实施重点用水监控。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实行节水标识管理,建立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公布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名录,普及推广节水技术,促进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

        三是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依法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区达标评价体系,加强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确保供水安全。

        四是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划定水域岸线控制利用分区,落实水工程规划同意书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活动,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加快编制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遏制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五是切实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抓紧制定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逐级建立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的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区,实现能操作、可检查、易考核。强化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是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确保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兼顾效率和公平,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有效发挥水价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着力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定期开展水资源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加强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加强省界断面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做好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八是深入开展水情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报纸、影视等大众传媒资源, 高度重视和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 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水情普及和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水利“六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水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水、亲近水、爱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信息、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既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