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拉玛依,这座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起步的戈壁新城,坚持不懈用15年时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我们最近来到这里时,看到听到的,是人们对民生、对幸福的切身感受。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走进十分幽静的金色桑榆居家养老日托中心,年轻的主任十分热情地迎了出来。她叫谷欣玲,石油城的第二代。她带着我们来到老人活动场所,就像叙述家事一样介绍这里的情况。
作为一座石油城,年轻人白天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忙碌,无暇照顾老人。怎么办?克拉玛依市政府出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采取政府资助、企业承担的方式,办起了众多托老所。90多岁的董惠荣老人正在治疗室里看报纸,由于正值隆冬,家里的儿女怕老人出门不方便,不想让她来这里,她却坚持要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车队免费接送,一个电话就可以了。来这里不仅有许多老年朋友可以聊聊天,还可以看书学习,做做手工艺活,中午晚上都有可口的饭菜,为什么不来呢?”慈祥的笑容透出幸福和满足。
据了解,克拉玛依市目前已建起了8个托老中心,下设32个站区,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这里生活学习。
幼有所教 幼有所育
克拉玛依市有个“六点钟学校”,这让记者产生了极大兴趣。它不是全日制学校,也不是一些城市里的“小饭桌”之类的孩子托管中心,而是社区在孩子放学后、家长尚未回到家里这个时段,专为孩子办的一个特殊学校。
在昆仑路街道雅典娜社区办公楼里,宽敞的房间里摆满了课桌和活动玩具,另一间房间是绿色网吧,都是为孩子们准备的。每天下午6点学校放学后,在这个社区里居住的孩子都会来到这里,在老师的辅导下做作业、上网查资料。
社区主任黄秉燕介绍,因为这个社区2500多户居民基本上以年轻人为主,父母白天都要工作,孩子放学没人管,社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在2009年7月开办了“六点钟学校”,让孩子先到社区来等着家长,受到家长极大欢迎。为此,他们还专门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孩子配置了30台绿色电脑,免费让孩子上网查资料、玩游戏,并有志愿者专门负责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
在图书室里,黄秉燕告诉记者,克拉玛依市的图书全市都可以通借通还,克拉玛依区54个社区都与市图书馆联网,孩子们想看什么书都可以看到,还书也不用专门到借阅处还,在市内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还书,极大地方便了孩子和大人看书的需求。
病有所医 幸福安康
南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27名医务人员,政府投入600多万元为他们配备了完善的医疗设备,负责社区3万多人的医疗服务工作。站长李厚隽介绍,由于这个社区是老社区,老人和孩子很多,每天的门诊量在400多人次,去年门诊量达7.8万人次以上。
正说着,一群老人手拉着手来这里做例行身体检查,一位老人看到记者在采访,非要记者多写写这里的医务人员。“他们让我们感到这个中心就是个家,医生和护士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对我们可好了。”
据克拉玛依市文明办副主任姚卫介绍,对社区卫生服务这一民生工作,政府是顶着压力真抓实干的。仅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2008年9月,就接受了1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属地化管理,并着手“四个一流”建设,即一流的设施,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克拉玛依区占地24平方公里,有5个街道办事处,54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24万人。区政府按照合理配置资源、方便居民就医、康复及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责任原则,完善了社区服务站点的布局与优化,整合新建了5个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街道对应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1到3个居委会设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居民在15分钟就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目标。
依靠群众 创新形式
在克拉玛依,看不到一些城市常见的街头小广告,城市街头也见不到身穿制服的城管人员,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克拉玛依市数字化管理控制中心,记者找到了答案。克拉玛依市没有城管,却有许多信息员,他们每人手里有一部手机,当他们发现城市街头有垃圾、小广告,或者煤气、自来水、路灯、下水道等出现了问题后,他们就会用手机拍照,发到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发生情况的位置以及现场景象。控制中心在确认后,给相应管理部门下达管理通知。接到控制中心指令后的执法部门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再次指示就近的巡查员复查,并传递影像资料确认后存档。
明白了这一过程,就明白了克拉玛依市为何这么整洁、美丽。它让全市百姓都成为自己的管理者与监督者,这样的城市怎么可能不文明?(本报记者 王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