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农民学新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重庆市涪陵区抽调近2000名机关干部,打起背包去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惠民办实事。去年7月迄今,一些阻碍农民增产增收的困难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得到解决,全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基层组织和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走群众路线,有时候连好事也办不好,甚至办了好事也不讨好”
涪陵区集中开展政策、技能、文明等5项学习教育,办好加强便民设施建设、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助推农户万元增收等8件惠民实事。
为了确保全区416个村和社区都能实施至少一个便民设施项目,涪陵区财政在去年和今年都按照每个村、社5万元的标准给予“直补”。区委还要求每个区级机关至少结对帮扶一个村社,帮助落实项目和资金。
面对这样“天大的好事”,群众刚开始却不都是“喜笑颜开、笑脸相迎”。
区委宣传部对口帮扶白涛街道的乐道村,这是一个海拔800余米的高山村。听说每养一只羊,区委宣传部就会给100元的补贴,多数村民根本不相信。看到还专门请来了畜牧专家传授养羊技术,一些村民才将信将疑地买回了羊羔。
现在,乐道村喂养的羊已经超过了1500只,再也没有人怀疑这条惠农政策了。
“基层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干部要到群众当中去。我们的一些工作落实不下去、群众不买账,根子就在于干部在上面,群众在下面,互相不融合。”涪陵区委书记张鸣说。涪陵区委要求抽调干部必须保证每个工作日都在村里开展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要进行民意调查和群众满意度测评,以此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群众满意度测评达不到要求的,将被责令补课。
“带着问题上来,带着办法下去;带着政府的政策出去,带着群众的笑脸回来”
“不听嘴上怎么说,只看实际怎么做”。基层群众最看重的是“行动”,愿不愿意直面问题、能不能够化解矛盾,往往是他们判断一个干部“做事”还是“作秀”的第一标准。
由4个村合并后组成的清溪镇四合村,地势沿着长江岸坡一直向上,全村都是山坡山岭。狭窄崎岖的村道,雨天连摩托车也难通行。如果连晴十天半月,又会导致吃水困难。多年以来,四合村都是涪陵区有名的后进村和“治理难点村”。
2010年7月初,在镇社保所工作的杨玲主动申请到四合村。“一个20多岁的女娃娃,跑到这里来干啥子?”村民们怀疑,村里的几位党员心里也直嘀咕。但杨玲没有退缩,她与村民一起商量怎么搞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坚持对申请享受低保的农户进行公开听证。在她的带领下,四合村建起了200多亩的蔬菜基地,四社村民人均集资3000多元,维修了3公里道路、整修了4口山坪塘,新修了400多米拦山堰。杨玲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涪陵区至丰都县的高速公路要经过四合村,在村里动员后不久,村民们就主动拆房搬迁,率先完成了全部搬迁任务。
涪陵区委要求抽调干部“带着问题上来,带着办法下去;带着政府的政策出去,带着群众的笑脸回来”,通过定期排查会诊、“分片包干,挂牌整治”以及进社入户、定点接待等方式,全区共集中排查出信访纠纷2922起,目前已化解2791件,化解率接近96%。
干部真正“下去了”,成绩很快就“上来了”
涪陵区的目标,是村民素质有新提高、为民服务有新成效、经济发展有新突破、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基层组织有新活力、干群关系有新改善。全区共编印《农民学习教育读本》23万册,组建宣讲团到基层宣讲52场,到乡镇开展文艺演出和技能培训180余次。各乡镇街道和村社也组建宣讲队,宣讲近4000场,发放资料约160万份,对干部群众进行集中教育培训1.6万余次。一些乡镇街道还创新形式,使学习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农民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焕然一新。
在区财政每村投入5万元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采取“区级财政投入一点、乡镇街道配套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办法,开工建设便民设施项目543个,有效解决了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等具体困难,乡村面貌大为改变。
围绕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各乡镇街道以产业为核心,以农户为基础,帮助村社和农户修改完善万元增收计划。涪陵区委、区政府确定了蔬菜、畜牧、中药材等1500个产业项目,投入扶持资金35亿元;区级部门结合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和“结穷亲”活动,帮助落实大小增收项目2000余个,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2010年,全区95%以上的农户实现了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010年,涪陵区在重庆市率先完成了村级组织换届,参加投票的选民比上届增加了11个百分点,其中有2.7万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2500名外出务工党员,专程返乡参加投票。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再次证明只要干部真正‘下去’,各项发展很快就会‘上来’。”涪陵区委书记张鸣表示,区委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坚持现行的区领导和区级部门联系基层的制度,通过各级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记者 张国圣 特约记者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