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锻炼身体+变废为宝+绿色发电”的“发电健身车”,不得不佩服广东东莞市第一中学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将罚没摩托车的发电机、供电电路、蓄电池等进行回收,把自行车与回收的摩托车配件组装成“发电健身车”,全校3000多师生健身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能通过发电系统转化,恰恰成了学校及周边的路灯照明所需的电能。
据统计,自从开展全市“治摩”行动以来,东莞市回收或将要回收的摩托车达到几十万辆。既妥善处理好庞大数量的罚没摩托车,又不给城市增添新的污染,复杂的社会现实难题,在同学们的绿色创意中,城市“治摩”俨然成了一次绿色发电大行动。
如此“变废为宝”的设想,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绿色校园行动”全国总决赛3D虚拟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从全国8个城市(北京、天津、杭州、宁波、佛山、东莞、重庆、昆明)207所学校、500多支参赛小队中脱颖而出的43支优胜小队,正齐聚在这一网络平台,通过视频、照片和文档资料的形式,生动、全面地展示各自低碳环保的创意理念和项目成果,并接受专家评审和网络票选,角逐各类奖项。
“绿色校园行动”是在中英两国政府承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背景下,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并在我国受到各地教育、科技和环保部门和机构大力支持的一项活动,而在过去3届中,参与活动的我国学生和老师超过30万人次。
“该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帮助学校节约支出、改善环境,使学生们参与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学习中,做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英国文化协会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项目总监梁丽博士(Dr. Rebecca Nadin)在接受采访时说。
梁丽认为,当前全球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教育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难,即人们从意识到这个问题,到深入了解,再到采取行动,之间往往是脱节的。一个有环保意识的人,可能同时也是一个大肆消费的人,知与行不能合一。“绿色校园行动”提供给青少年一个讨论气候变化的平台,一个可以将思想付诸实践的平台,这与坎昆会议提出加强青少年在气候变化方面能力建设的要求,无疑是契合的。
参与“绿色校园行动”,让中学生们受益匪浅。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三的陈文韬同学曾参与2009年“绿色校园行动”,他说:“通过参与这个活动,我个人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作为小组组长,我以身作则,成为了一名环保卫士。”
不仅是意识,还有行动。据梁丽介绍,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要求自己的父母每周少开一天车,还到自己父亲的公司劝说更多的人少开一天车。“其实爷爷奶奶这一代还是比较节约的,他们会把袜子补起来再穿,但父母这一代人,节约意识就差很多。这位学生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小手拉大手的力量。”
尤值一提的是,今年“绿色校园行动”首次创新性地引入了3D虚拟网络平台,采取网络总决赛的方式进行全国总决赛,“以前都是大家坐飞机或是火车聚集到一起进行决赛,今年我们想,既然是在进行一个减碳的活动,就应该有实际行动,我们算了一下,采取网络决赛,我们实现的碳减排达到56.5吨。”梁丽说。(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