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在“我们的节日”里享受文化盛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2日 16版)
    洪梅花灯节。程永强摄
    ▲大型诗文朗诵“书香东莞”拉开了东莞第六届读书节的序幕。曹雪琴摄
    ▲莞产音乐剧《蝶》。
    蓝业佐摄
    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上的大型动漫COSPLAY表演。

        编者按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成了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平台。就在中央文明办发出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之初,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东莞市率先竖起了“弘扬传统文化、唱响革命文化、做大特色文化”的大旗,红红火火地办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这就是——“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去年以来,东莞成功举办了洪梅元宵花灯节等20项大型主题文化活动,近500场各类特色活动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被市民誉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一盏花灯传递幸福

        “以前只是在书上或听老人讲,知道元宵灯会如何热闹,现在终于领略到‘闹’元宵的传统乐趣了!”一提花灯,在广东东莞洪梅镇一家贸易公司做文员的叶小林特别兴奋,元宵节期间,洪梅镇举行的花灯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花灯节以“点亮花灯,传递幸福”为主题,设置有《岭南第一灯》、《富贵吉祥》、《洪梅之春》、《潮头搏浪》、《东方之珠》、《虎福生威》等11个大型灯组。“人山人海云相聚,尽赏花灯复赏诗”,当11盏争奇斗艳的大型花灯和2010盏洪梅小花灯在洪梅文化广场点亮时,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璀璨奇观吸引着数万市民观灯赏景。

        洪梅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东莞市现存最具岭南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时至今日,镇里懂得制作花灯的人越来越少,办花灯节更是头一回。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许志能告诉记者,类似洪梅花灯这样的民间传统手艺,东莞市有许多已日渐衰退,面临失传危机。“‘我们的节日’活动让像洪梅花灯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我们的节日”组委会副主任叶泽驹说,去年东莞木鱼歌、樟木头麒麟舞和东莞龙舟月成功入选,东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到5个。” 

        “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由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主办,按照“春节之庆、清明之思、端午之忆、七夕之爱、中秋之韵、重阳之孝”这条主线,抓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注重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如:望牛墩镇的七夕风情节创造性地举办了全国乞巧赛艺活动,去年被纳入国家文化部、农业部等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

        一朵荷花成就名镇

        “一朵荷花成就名镇,50万客人小镇赏荷。”每年夏天,东莞一个名叫桥头的小镇热闹非凡,位于镇中心区的300亩莲湖更是天天人流如织,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总会如期举行。“节庆不但要娱乐百姓,还要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城市的品位。”桥头镇领导道出他们办节的初衷。桥头镇还着力将荷花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筑当中,点缀公园、景点、街头、广场、车站,展现城市荷花艺术形象,使人一走进桥头,就能感受到浓烈的荷花气息,彰显荷花品格。

        东莞处于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带,如何挖掘本土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有东莞特色的时代人文精神,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东莞拥有28个镇和4个街道,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龙舟文化、“乞巧”文化、客侨文化、香市文化等许多源远流长且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传承。多年来,市有关部门及各镇街每年都会结合自身实际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但由于文化资源分散,各单位多处于“单兵作战”的境地,各类活动亦未能在市外形成整体品牌效应。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在组织之初,便以“整合各地各部门文化资源”为目标,在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凡符合要求纳入“我们的节日”的文化活动,均由组委会集中运作管理,整体包装策划,统一主办单位和组织机构、统一活动标识、统一发布活动信息、统一主题歌,形成“全市一盘棋”办“大活动”的良好局面。

        东莞还把茶山镇茶园游会、东莞龙舟文化月、2010(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横沥镇首届百年牛墟风情节等20多项大型主题活动纳入2010年度“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年度项目。全市各地文化资源实现了由分散到聚集转变,组织形式由“各自为阵”向“协同作战”转变,活动的规格档次明显提高,增强了系列活动的整体品牌效应,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态势。 

        “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东莞民间民俗资源的历史底蕴、文化元素,成功申报了多个历史文化荣誉称号。如桥头镇被命名为“广东省荷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荷花艺术之乡”,清溪镇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大岭山镇被命名为“广东省女儿香文化之乡”,中堂镇被命名为“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望牛墩镇被命名为“广东省乞巧文化之乡”、“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企石江边村、桥头迳联社区、茶山南社村三条村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继石龙镇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后,虎门明确提出要保护好虎门镇内的文化遗产,大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凤岗镇提出用10年时间将该镇打造成“全国客侨文化名镇”的文化建设目标。

        东莞还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提升本土文化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沙田水文化节开幕式上,600多名沙田土生土长的渔民进行原生态情景表演,再现沉寂了20多年的沙田疍家婚俗传统。茶山镇茶园游会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七,茶山当地居民及四方香客、游人会来到东岳庙祭祀。茶园游会去年重启,重现了60年前的游会情景。

        东莞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选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那些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东坑“卖身节”,是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集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没有田地的青壮年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富户,看中者将水泼其身上。而去年的东坑“卖身节”,注入了“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创业文化内容。一个悲凉的节日,现在演变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幸福节日”。

        一台节目自唱主角

        “以前做观众,现在唱主角。”在机关上班的张阿姨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每逢“七一”、“八一”,政府请歌手来演唱,有时赠票还没人看。现在参加合唱节,自己唱主角,还带动了家人和亲朋好友参与文化活动,促进家庭和谐。“老公喜欢上了拉二胡,儿子迷上了吹萨克斯,就连过去不爱出屋的家婆也开始跟着学扇子舞了。”张阿姨笑吟吟地说,现在她家有点像艺术之家,这都是合唱节的功劳。

        “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紧紧围绕唱响革命文化这一主题,以劳动节、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历史纪念日为载体,依托鸦片战争抗英、东江纵队抗日等东莞本地革命教育资源,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活动。

        在“我们的节日”名单中,纪念节日版块的节庆包括“五一”期间举办的国际劳动节文艺晚会、“六一”期间举办的东莞市少儿舞蹈花会、“七一”期间举办的东莞合唱节、“八一”期间举办的拥军文艺晚会、“十一”期间举办的国庆文艺颁奖晚会。这些整合创新后的革命传统文化活动,突破了以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那种简单的说教,更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贴近时代、贴近百姓方面注入了新的内涵,深受市民的喜爱。

        本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