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少数民族看病“语言鸿沟”
在临床一线工作多年,始终有一件事情令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蒙医科主任其仁旺其格委员感到心酸: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到大城市医院看病,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他建议,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医院的治疗、护理、检验检查单位及服务窗口中,配置相当数量的既懂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进行交流的高素质人员,填平少数民族同胞看病时的“语言鸿沟”。(本报记者 曲一琳)
以教育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和教育都分别作了阐述,可见中央对解决相关问题出手力度之大。”江西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校长刘艳琼代表说。她认为,以农养教、以教促农,通过教育发展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可以一箭双雕的发展模式。在一些农村地区,农业迫切需要现代化,劳动力素质亟待提升,而农村教育无法复制城市教育发展道路,应在创造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依托本地实情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本报记者 文艺橙)
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京剧处于众多地方戏剧中的龙头地位,它的生存发展、剧种繁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对其他剧种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名誉院长孙毓敏委员说,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作为软实力和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京剧,也应借势而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之后,我们强烈呼吁国家尽早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京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 (本报记者 张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