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头疼的事,是一边发展经济,一边还要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三大差距,很有压力。”在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首场发布会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代表说,“我们的目标就是缩小差距,放大幸福”。
发布会现场气氛热烈,百余家媒体争相提问,公租房、房产税、户籍制度改革等重庆市先行先试的民生问题都是提问的重点。记者也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向黄奇帆代表求解。
“公租房经验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开”
记者:住房问题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据我们了解,重庆市的“公租房”建设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而“公租房”作为保障房,政府在很多地方不但收取不了任何费用,还需要大笔投入。您认为,对其他省市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庆的经验有借鉴意义吗?
黄奇帆:我个人认为,公租房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开,各地都可以下决心做。公租房作为保障房,有四个不收:不收土地出让金、不收配套费、不收交易环节的各种税、不收利润。下面,我讲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投融资模式。重庆建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大概要1000亿的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首先政府要出300亿元的资本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储备的土地;新发生的土地出让金、房产税;预算内的财政收入也要支持一些。其余剩下的700亿元建设资金,可以向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融资。
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平衡还本付息:第一,公租房出租要收租金,收的租金可以偿还利息;第二,公租房要配套建设各种服务业的商业用房,按商业用房价格来买卖,可以解决300亿元的资金;第三,一部分租住公租房的老百姓几年后会按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买下公租房,测算下来可以解决400亿元的资金。只要把上述几点搞懂想清楚了,全国各地都可以干起来。
“解决‘用工荒’根本出路是搞好户籍改革”
记者:过完新年,不少地方出现新的“用工荒”,重庆会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黄奇帆:当前,沿海地区确实出现了“用工荒”。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农民工一年一次的大返乡大进城,而根本出路是要搞好农民工的户籍改革。搞好了这项改革,农民工就不需要像候鸟一样每年来一次迁移,而可以在企业里稳定地工作。
对重庆来说,当前吸引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措施有两条:一是凡是在城里工作满3年或者5年以上的农民工,解决其城市户籍问题;二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租房,给他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此外,重庆还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员工在厂区里由工厂管,出了工厂进社区、进社会,就由小区、由社会来管,使员工与城市发展过程融合在一起。现在,不少在重庆发展的外资企业、台资企业招工时,都会打这样一条广告:你来我们这儿工作,会有重庆城市的户口,会有公租房住。
记者:据我们了解,重庆市户籍改革后,每年1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将成为城市居民。有消息说,重庆市公租房的缺口很大,这么多外来务工人员,什么时候能轮到公租房?没轮到的情况下,有没有暂时的安置措施?
黄奇帆:去年,重庆有165万农民工转户,但要注意到,这165万农民工,并不是全部进入了主城。重庆的城市格局有三个层次,主城是大城市,还有31个中小城市群和一批乡镇。公租房主要解决的是进入主城的部分农民工,他们都有权利参加公租房的摇号。重庆今年会推出20多万套公租房,上半年推出8万套,下半年推12万套,如果10万人摇这8万套房,会有2万人住不到,但是没关系,这2万人还可以继续参加下一次摇号。
同时,我们注意到,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集中性群体,在主城各开发区集聚着近10万务工人员,但开发区周围的宿舍还没建好。因此,重庆市政府作了一个小的调度,从上半年原本由城市原住民、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绑在一起摇号的8万套公租房中,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渝北空港工业园等周边的公租房中拿出3万套配租给农民工,一套房子住三四个人,10万人就住进去了。城市原住民等则在余下的5万套中摇号,摇不到的可以等下一批,我相信对于这个调度,重庆老百姓会接受。
“房产税征收范围不会扩大”
记者:重庆率先开征房产税,引起各方关注,您如何看待房产税对于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房产税的征收用途是什么?征收范围会不会扩大,会不会加重中低收入家庭负担?
黄奇帆:房产税的调控作用要从4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征收的房产税,可以用来补充保障房建设方面的资金来源,起到二次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二是会增加买房空置持有过程的成本,使原本想买房的人少买或者不买,改变人们对住房消费的习惯,对炒房也会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三是可以健全和完善国家的税收体系,以前国家征收的都是生产环节的税,比如营业税、增值税、交易契税等,而在财产持有环节上的税基本上是空白。四是对房地产市场有调控作用。
社会上关于房产税征收范围会扩大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在国外,尽管所有物业都要收税,但是区别对待。对普通房,有各种抵扣措施,让中低收入群体的普通住房不受太大影响,对高端房就要收税。重庆征收的房产税只针对10%左右的高端房,对广大中低收入家庭居住的房屋是不会征收房产税的,也没有必要去征收。各级政府都是想帮助广大居民实现“住有所居”,而不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请大家放宽心。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张国圣
专家观点
“看得见的脚”与“看不见的手”
□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杨继瑞
2010年重庆的GDP增长了17.1%,全国排名第二,房价却排名在全国的中下位次。出现这一现象,与住房供给的“重庆模式”密不可分。住房供给的“重庆模式”,就是将市场机制与保障制度有机契合,在调控与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同时,让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制度成为房地产市场的“减震器”,以为取向,努力实现老百姓“住有所居”的目标。
在住房保障制度上,重庆构建了经济适用房、普通租赁房、廉租房“三房一体化”的“公共租赁房”建设与运作模式。公租房的规模性供给,不仅使中低收入家庭及时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愿景,而且有助于平抑市场房租水平,使房地产市场上的房租水平合理回归。在公租房的建设与运作中,将政府配置资源的“看得见的脚”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看不见的手”有机契合,巧妙搭配,形成组合的投融资模式。公租房投融资的重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市场与政府配置资源的作用集成,形成公租房建设与运作的合力,从而具有很强的全国推广价值。
民生与发展相辅相成
□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 波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创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在全国有典型意义的发展之路。按重庆目前的情况,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可无论是“公租房”还是“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改善民生的每一重大举措都要花钱,拿出巨资改善民生无疑是自加压力。但是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困难当做自己首要的责任,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才有胆识和智慧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之路,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改善民生与加快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改善民生并不是单纯的花钱,更不是“有去无回”的投资,其实也能够挣钱,而且越舍得在民生上花钱,政府就越有钱。